|
本帖最後由 bbarying 於 2013-4-9 04:43 編輯
外判商否認減薪,反稱累加一成
碼頭工人行頭狹窄,無論由誰做老闆,打工的都是同一班人。
工人投訴10年以來人工不加反跌,外判商永豐昨日解釋,當年工人由舊公司轉投永豐時,日薪1,180元,並非工會指的1,400元,
工人直至現時累積加薪有11%;高寶亦指,多年來累積加薪共14%。
沙士期間冇炒人
葵涌碼頭引發工潮,觸發點之一是工人指薪金比較10年前不升反跌,由時薪逾1,400元減少至現時逾1,300元,
加上工作環境惡劣,無論大小二便都要在吊機內解決,認為被剝削,在工會促成下發動罷工。
不過,永豐負責人黃先生稱,1997年時分新制和舊制兩批工人,
前者實行「四工三不」,即4個人工完成三更工作,日薪逾1,400元,沒有食飯時間;
後者實行「三工」,日薪1,180元,至現時增加至1,315元,加幅11.4%。
現時貨櫃碼頭工人月薪約有兩萬元。另一外判商高寶劉先生亦指,自公司成立14年來,累積加薪有14%,
即使沙士期間經濟低迷,亦從來沒有炒過一個工人,而且,撇除整體薪金調整,員工每入職3年和6年均會有加薪。
對於有指外判商不容許工人離開吊機上廁所或吃飯,高寶李先生稱,從來沒有禁止工人離開吊機,
但由於工人想由吊機回到地面上廁所,需要走樓梯上上落落,工人通常會在吊機內「自行解決」,
若有需要,工人可隨時回到地面,不存在剝削,又指外判商利潤微薄。
他又指,部份工人以「假工傷」請假,加上保險等各種開支,令成本大為上升。
工會:老闆同一人
黃又補充,他們除了與和黃有外判合約外,在其餘碼頭亦有工人,全部薪金劃一,
不明白為何只有和黃旗下碼頭的工人才不滿。
他指,和碼頭公司員工不同,外判工自由度極大,「今日買機票,聽日請假都得」,雖然工作性質一樣,但不能直接比較。
香港碼頭業職工會回應指,雖然舊制工人屬另一外判商,但其實由以往的外判商「權記國榮」到現在的「新豐」,
背後老闆都是同一人,工人亦是同一批,不應將員工薪酬分開計算,由始至終,工人都是被同一老闆剝削。
碼頭工潮13日,揭外判商工人感情轇轕
葵涌貨櫃碼頭工潮擾攘接近兩星期,一向低調的外判商昨日在和黃集團安排下,現身向傳媒「吐苦水」,
指自己和工人像一家人,亦希望事件盡快解決,惟事情已演化成一件政治事件,
懷疑有人想「整」外判公司換取遣散費。外判商強調,他們願意坐低和工會談判。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晚出席一公開場合時,首次回應今次工潮,稱政府會以不偏不倚和持平的態度,
盡力爭取勞資雙方,以互諒互讓的精神一起協商。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在另一場合亦表示,自己與勞工處正努力斡旋碼頭工潮,希望可以盡快舉行調解會議。
他又說由於工會上星期提出要求3個外判商出席會議,勞工處會繼續做工夫,一有進展便會接觸職工盟及工會。
當局會爭分奪秒,希望工潮盡快結束,他又呼籲大家以理性、務實、互諒互讓的精神找出可接受的方案。
多日不回應因怕傳媒
貨櫃碼頭工潮一直拉鋸不下,但作為資方的外判商一直沒有現身,或表達任何對工人薪酬調整的意見。
兩間外判商高寶和永豐的代表昨日在和記黃埔港口集團安排下,相約傳媒「訴苦」,
其中吊機手外判商高寶代表李先生指,自己和拍檔均為「紅褲子」出身,一向視員工為兄弟,
感覺像一家人,現時工人反面要求談判,感到十分心酸。
李先生指自己和拍檔劉先生在1997年成立外判公司高寶。二人表示是由於不想家人受影響,不願意出鏡,
又形容一直以為傳媒如「洪水猛獸」,故昨沒有安排電子傳媒到場。
李先生澄清為何多日以來都不回應,是由於面對傳媒「有怯」,形容「做15年,未見過咁來勢洶洶!」。
他說:「高層人士都搞到咁亂,我紅褲子出身,無政治智慧,今次唔係勞資糾紛。」
堅稱與工人關係良好
他們表明,工人要求加薪20%並不可能,但重申對和工會談判抱開放態度,願意直接對話。
不過,他們認為其餘兩間外判商培記和聯營,99%工人已復工,不明白為何工會一定要4個外判商一同開會談判。
負責橋邊卸貨和理貨員外判的永豐黃先生指,他們和工人關係良好,
像其中一名正罷工的前線工人,其太太得了癌症,公司都有幫手。
他說:「唔想第三者介入,因為不理解公司運作,唔知我感性,投放好多。」
他又指,聽到消息指有人「想整公司」,從而獲得遣散費,認為現在工會的立場,並不只是工人希望加人工。
他稱:「碼頭每10年便會有一次『碼頭風雲』,換返只得心酸。」
澄清冇強迫員工復工
3人又指,高寶和永豐分別仍有逾六成和逾八成工人罷工,希望能盡快解決事件,上周勞工處安排的會議,3人均有出席,
但由於等了兩個多小時仍未見到對方,便先行離場,其後黃再折返會見工人,劉隨後返回現場,
但因勞工處外聚集太多記者,不想曝光,故沒有上樓,工會不久已拉隊離場。
劉稱:「大家Timing〈時間)唔,再安排一定會傾!」
李又指,從未有發過短訊給工人,指若不復工便永久不錄用。
黃則稱,有工人想復工,反而想被阻止和滋擾,他說:「我想解決件事,碼頭再僱唔僱用我係一件事!」
劉先生又指,以往和工人商討加薪問題,都是直接和工人代表「坐埋傾」,
工會只會被通知結果,即使試過傾得面紅耳熱,但最終都能達成共識,但感覺今次工人像被工會「騎劫」,
即使有員工願意復工,亦被工會阻止。
黃先生稱,勞工處最近一次聯絡外判商在前晚,指正安排不同方面會面,暫時未有最新消息。
工會的說法是談判的大門仍是打開的,但為何一定要4個外判商一同開會談判?
今天外判商终於開腔,大眾會否就外判商的解畫而對工潮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我們應該期望工潮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