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pdick 於 2012-5-9 11:01 編輯
回覆 GiantCork 的帖子
1.儒家
對中國的影響
文化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政治和經濟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
對東亞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歷代中國的官方學說,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佔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南韓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
在南韓,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進入南韓社會,韓國政府依然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朝鮮/韓國
在朝鮮/韓國,早在西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為了推動學習儒學的熱潮,國王甚至親「幸國學聽講」。與此同時,還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狀元,出現了一些著名儒學者,如強首、薛聰、金大向、金雲卿、金可紀、崔致遠等。
高麗王朝建立後,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並且出現了私學(私塾)。12世紀初出使高麗的徐兢稱讚朝鮮半島儒學之盛說:臨川閣藏書至數萬卷,國子監里「選擇儒官甚備」。大街小巷上經館和書社三三兩兩相望。少年們聚集在一起,跟隨老師學習經書。年歲稍長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觀之類的地方講習切磋。社會各階層的子弟,都「從鄉先生學」。
朝鮮王朝時期,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把它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輿論工具,極力加以推廣。朝鮮王朝的儒學教育有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官學系統,中央設成均館,是為國家最高學府。另外在首都漢城還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和南學等四學。成均館和四學是中央直接管轄的教育機關。地方各道和邑設有鄉校。這些學校都由國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勞動者,用以作為辦學的經費。私學是各地的儒家學者創辦的私塾或書堂。私學日益發展,成為朝鮮王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朝鮮王朝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舉分文、武兩科。文科考試須經三榜,考試科目主要有儒家經典以及有關現行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漢詩。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考試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總之,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在朝鮮王朝的500年間,塑造了朝鮮文化。
日本
儒學傳入日本,大約是在5世紀以前。據《古事記》所載,百濟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並且帶來了《論語》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們還都曾作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師,講授儒家學說。繼體天皇時期(507—531)曾要求百濟國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經博士,傳授儒家思想,於是儒家迅速發展。
聖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主要體現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詞彙和資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階」是以德、仁、禮、信、義、智為基本位階,再各分大小兩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的宗旨是強調「君主至上」。如「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群臣百僚,以禮為本」,「承詔必謹」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聖德太子還多次向中國派遣使節和留學生,積極攝取中國文化,於是儒學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貴族官僚必修的教養。
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領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都曾受教於中國留學生南淵請安和僧旻等人,並在他們的協助下制定了改新藍圖。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寶律令》對教育設專章(「學令」),規定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各置博士、助教,招貴族子弟,授以儒家經典,其中《論語》和《孝經》為必修科目。757年,孝謙天皇下詔,令全國每家必備一本《孝經》,獎勵「孝子」、「貞婦」。701年,日本開始祀孔。768年,稱德天皇敕稱孔子為「文宣王」。藤原基經當攝政時(877—890年),「敦崇儒術,釋奠之日,率公卿拜先聖,使明經博士講周易」。由於統治階級的積極扶持和獎勵,這時儒學在日本已經超出貴族官僚上層社會範圍而普及到各個階層。
南北朝時代,程朱理學傳入日本,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但由於佛教的影響,儒學未能取得優勢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時代,適應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儒學(朱子學)才擺脫了佛教的壓制,達到空前繁榮的極盛時代。德川幕府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把全國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實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學的「名分論」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於是,儒學(朱子說)被規定為官方哲學,成為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
藤原惺窩於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傳宋儒「理性」的著作。後來受德川家康的召見,並為其講授《大學》等儒經。1599年著《四書五經倭訓》,使他成為日本第一個根據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訓讀《四書五經》的儒學家,被認為是日本「朱子學之祖」。藤原惺窩有門徒150餘人,其中林羅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學家。林羅山歷任儒官,作過將軍的侍講、顧問,參與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以維護封建秩序。他在《經典題說》中寫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則上者貴下者賤。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視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違,貴賤不亂,則人倫正,人倫正則國家治,國家治則王道成,此禮之盛也。」林羅山以「天人相關」、「天人合一」的說教,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合而為一,從自然界法則引伸出人類社會的現存秩序,從而把社會的「上下貴賤之別」說成是合理的、永恆的。林羅山以儒學理論維護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發揮了巨大作用。
越南
越南1961年發行的孔子像、孔廟紀念郵票
儒學在越南文化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東漢末年,廣西人士燮遊學洛陽,研究左傳、尚書等典籍,後來任交趾太守40餘年。據《越南四字經》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說明早在三國時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學教育。
10世紀,越南獨立以後,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於中國,政府選拔人才也採取科舉制度,以詩、賦、經義等為考試內容。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製了越南民族文字,稱為「字喃」。此後,中國儒家典籍大量傳入越南。宋元時期,越南刊刻過不少儒家經典和漢譯佛經。出現了不少明經的儒家學者。15世紀初,明成祖曾下詔,以禮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國來,其中包括明經博學的儒學者。可見儒學在越南的影響之深。
對歐洲、西方的影響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將《論語》翻譯成拉丁文,1687年利瑪竇譯本在法國巴黎出版。以後《論語》被轉譯成法文、英文等。1691年,法國傳教士李明從中國回到法國,出版了《中國近事報導》和《論中國禮儀書》,向西方世界介紹東方的儒家思想並批評西方的墮落。
有學者認為,儒家學説推動了歐洲近代啓蒙運動,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克、休謨、魁奈、霍爾巴赫、萊布尼茨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啓蒙先驅吸取孔孟學說,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治,催生發展了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無神論觀等現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説的發展。[13][14][15]
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台灣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華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
特點和評論
對儒家的批判
自儒家形成之始,便存在對儒家的批判,包括先秦老子的批評、墨子的批判等。兩千多年以來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到了近代,儒家文明、中華文明與外界其中主要是與西方的深度交流以來,湧現出了對儒家的批判以及污衊浪潮。其中,太平天國暴動和文化大革命是這些浪潮中的兩個高潮。太平天國暴動者將許多儒家中的聖賢以及道教、佛教中的神稱為妖怪。馬克思主義者在文化大革命中將孔子描述為奴隸主階級的代表。他們造出了許多儒家觀點和解釋,而其中很多本身實際為儒家所反對。
儒家的批判
孔子曾經批評過苛政、壓制言論、鄉願等。孟子對楊子和墨子有過批判。另外,也存在許多儒家學者對儒家學者的批判。「君子和而不同」是儒家與此相關的一個基本的理念原則。儘管人們存在觀點、偏好、利益、特徵等的差異,但應該首先保持相互和平;在人們和諧相處的同時,保持多樣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也是與此相關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特點和評論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圖一統宇宙,把「自然」、「科學」和「人」、「社會」的問題建立在一個體系之下,在當時無法理解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各種宗教則做了各種編造。而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呈現日漸增長的狀態,因而過去宗教的設論不斷地變成謬誤。而儒家思想關注的中心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但儒家對宇宙各種現象有自己的解釋,而且相信人間各種道德禮節都源於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規律,而人則通過踐行這些道德禮節來達到天人合一。此處所謂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書坑儒後的儒學學說,與先秦儒學有所差異。
先秦儒學是指未經漢儒天人感應之說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論」,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說明孔子其實不講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則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此處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內在每一個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規律。先秦儒學著重個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條件,譬如孟子曰:「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發揚四端,則皆能為善,若放棄為善則失之,「每個人只要有意願則皆能為善」。惻隱之心是自然的由內心發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條件,只需問自己是否願意為善而已。先秦儒學與漢儒以後的儒學學說,存在著許多差異,不宜合併而論之。
2.共產黨(1949-????)不等於中国(只是如其它朝代一樣)(但破壞中国文化5仟多年至深)(殘害最多人民)(不包括外族朝代)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