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倫敦為基地的渣打集團(2888)所以成為投資者寵兒,一言以蔽之,就是側重亞洲的策略。不過,另一個同樣舉足輕重的因素也不可忽略:這家銀行大體上管理完善。
渣打去年的收入及盈利中,高達五分三來自亞太區;至於目前備受銀行業問題困擾的英國、歐洲及美國,佔集團的盈收份額則不到四分一。
基於歷史因素,亞太區一直是渣打長遠重點發展的市場,業務因此受惠也許沒什麼大不了;要更準確地評估管理層的表現,受控的開支成本更具參考價值。
一如同樣以英國為家、業務以亞洲為主的對手滙控(005),渣打去年的經營成本攀升近一成,當中以亞洲區員工成本增幅最為顯著。但跟滙控不同,渣打的收入增長至低限度跟成本增長看齊。
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預期,絕大部分用於挽留人才的員工成本可望稍微回落。話雖如此,但管理層不敢怠慢,逕自透過人手控制紓緩成本上升壓力。去年員工成本急升,很大程度拜2010年員工數目大增近一成所賜;相比之下,今年集團員工數目只會在8.7萬的基礎上增加2%,增幅與去年相若。
自銀行股2009年初見底至今,渣打股票的回報率高達180%,當中五分四來自股價升值。相比起富時英國銀行業指數及彭博亞太區指數的同期表現,渣打的回報高出一倍有多,可謂傲視同儕。
在適當時機從事適當業務,固然是押注渣打的一大理由。但投資者可別忘記,渣打曾深受1998年至99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打擊,導致盈利大跌四成。放眼未來,只要中國及亞洲各國一如所料得以讓經濟軟着陸,投資者就沒有不繼續鍾情渣打之理。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