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表於 2014-3-27 10:33:30
|
顯示全部樓層
C觀點 - 施永青 香港是如何被寵壞的
本帖最後由 luxembourg 於 2014-3-27 10:33 編輯
C觀點 - 施永青
香港是如何被寵壞的
李嘉誠先生在一次接受訪問中,形容香港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社會上有人認同這種觀察,亦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一般而言,年長的一輩比較容易產生共鳴,年輕的一輩則不太認同。
中國人有句話,「慈母多敗兒。」孩子之所以會被寵壞,皆因慈母沒有從一開始就造規矩,以致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行為乖張,令成年人看不順眼,擔心這個孩子沒法適應現實世界,甚至可能會闖禍。李嘉誠先生就擔心,照這樣下去,用不了五、六年,香港就會面目全非。
李嘉誠自己也知道,他已經是一個85歲的人,和一個17歲的青年是不一樣的,對社會、對將來,都不會有一樣的看法。年輕人想按照他們的理想去改造世界,本身並沒有甚麼不妥,世界就是這樣進步起來的。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名憤怒青年,但當時社會上的保守勢力很龐大,年輕人要改變世界並不容易。這表面上會妨礙年輕人去創新、去改革;但亦阻止了一些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把一些不成熟的觀念強加諸社會。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保守環境,實際上提升了我的思維能力與工作能力,令我不得不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找真憑實據、去研究理念的可行性,我從中得益不少。
可惜,近年香港的保守勢力已被輿論打得抬不起頭來,年輕人的一些乖謬想法一樣可以大行其道,沒有受到足夠的批判。我在這裏,只拿其中一個例子試說明一下。
近期,常聽到年輕人說,他們畢業後很辛苦,收入不高,就要還讀書時候的資助貸款,政府這種安排實在不妥。他們好像有意無意地在暗示:最好不要追他們還錢。社會上竟有人同情他們,認為政府應檢討一下現時的做法。然而,借了錢要還,乃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會法規之一,被視為可以不解自明的公理,真想不到香港連這樣的道理也可以懷疑。學生在貸款的時候,難道是不知道這錢是要怎樣還的嗎?怎可以到要還的時候,便說這樣的安排不妥?有人或許會說,年輕人只不過訴訴苦罷了,何必上綱上線去打壓他們。問題是這種想法實在太有問題,「信守承諾」與「有借有還」,乃商業運作的基石;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連要割肉還債也沒有逃避,足見這條規矩對社會的重要性。
然而,我們的年青人,在提出這種訴求時,竟可以臉不紅、心不跳,這怎不叫人擔心。我不反對年輕人去挑戰現有的分配模式,或質疑現有的金融制度,但不能因為他們打着反建制的旗號,就任由他們為圖私利就不負責任。民粹主義不妥的地方,不是因為他們重視多數人的利益,而是他們只顧表面利益與短期利益,連民眾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要社會去遷就,香港就是這樣被寵壞的。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996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