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協一向支持國民教育,但這種國民教育必須是基於全面認識,鼓勵獨立思考的教育。我們反對一切形式的洗腦、灌輸。
教育局資助、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編製、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 – 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是洗腦式教材的典型,這份教材竟然得到政府的大幅資助,發到所有學校,實在令人驚訝。而港人對政府推出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疑慮,也顯得更有依據。
問題如下:
(一) 劣質豆腐渣教材,洗腦教育典範
1. 吹噓正面國情,隱瞞制度缺憾
在說明中國的政治特色時,以肯定的論調抄錄了官方的論述,如「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就是實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合一的『三維一體』」(p.5),並逐一細緻地說明了人民民主專政的體現,卻完全沒有提及制度的不足與限制。
在整本教材共34頁裏,全部均是正面國情,只有一頁(p.27)展示了對中國發展模式的反思,如提出綠壩軟件、毒奶粉事件等問題,但對政治事件如六四、劉曉波被囚等均諱莫如深。
2. 單一角度展示官方資料,引導學生盲目認同現制度
教學手冊內一面倒地展示了中國現今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及「優越性」後(p.5-8),即向學生提出兩題思考題:1. 中國有沒有「民主觀念」?及 2. 你認為中國現時的政治制度是否完善?(p.8) 明顯引導學生傾向認同及支持現制度,實為赤裸裸的政治灌輸及洗腦教育。
(二) 移植內地意識形態,荼毒學生
3. 政治獻媚,抹黑別國
教學手冊中,以「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去形容現時的中國政府,並認為其特性為:確保施政穩定、確保國土完整、提升國內各族人民及海外華人的向心力、保留中華民族傳統等(p.10),並認為這是社會科學所言的理想型(ideal type) (p.11)。以上遣詞用字,充滿對現政權的阿諛,卻隱藏了連現政府也公開承認的制度問題(如官員監察不足)、貪污腐化問題、內部矛盾問題(如薄熙來事件)等。
另一方面,教材卻偏頗片面地抹黑美國的多黨制民主制度,以「政黨惡鬥,人民當災」作為標題(p.10),指多黨政治帶來經濟損失,卻隻字不提人民普及參與政治的優點。如此扭曲事實,偏離主流觀點的論述,實屬可恥。
4. 宣揚內地政治樣板,荼毒學生服膺強權
教材採用大量內地官方樣板式相片及描述作插圖,如胡錦濤考察農村的照片,以「反映中央領導人重視人民、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為題;三峽移民則以樂團奏樂「歡送」庫區移民,並以「最終取得成功」作為結論;而汶川地震則以軍隊救災作為唯一的輔助照片等等,在在反映教材宣揚服膺強權管治,漠視大量弱勢群眾被忽略被壓迫的現實,如大量農民生活困苦、三峽移民補償被侵吞、汶川地震揭發的豆腐渣工程等等。
5. 手冊取材狹隘,疑似內地執筆
從手冊的參考書目可見(p.34),19份參考資料中,有18份都是內地書目,當中完全沒有香港及海外學者的論著,反映教學手冊的取材及學理基礎非常偏頗及薄弱。然而手冊完全沒有列出作者或編輯人員名單,只指出由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編製,但綜觀參考書目全是內地資料,教材內的論調非常內地化,有理由相信教材是由內地人士編撰。在學生、教師及公眾廣泛關注國民教育會否被「染紅」之時,教育局必須向公眾澄清教材的真正編撰人的身份。
(三) 教育資源私相授受
6. 重覆資助親建制機構,窒礙全面公民教育
現時政府在金錢及會址資源上大幅向親建制團體傾斜,先於2004年資助成立「國民教育中心」,及後再於2007年資助成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即是次教材的出版機構,兩個中心每年獲取政府大量資助,更同時獲得兩所前小學校舍作為會址,資源傾斜的幅度令人咋舌。但兩個中心的董事成員大量重覆,政治立場相同,工作範疇亦相似,令人質疑政府以甚麼客觀準則去決定資源的分配?如何保證國民、公民教育的教學資源及專業培訓工作,能在多元政治角度的環境下健康發展,讓不同政治立場的組織、關注不同社會公民價值的組織(如人權、少數族裔等等),均能公平受惠。
要求:
1. 教育局立即宣佈《中國模式 – 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不適合作為學校教材,並向大眾致歉。
教育局作為撥款資助者,有責任保證教材內容切合真實國情、教學策略有利促進多角度思考、教材取態不會對教師造成政治壓力,但是次事件反映上述三個目標均未能達致,教育局實未盡其責任,並且引來「洗腦教育」的憂慮,實需向公眾道歉。
2. 立即撤回國民教育課程,重啟公民教育諮詢,並正名為「德育及公民教育」。
早前教育局仍信誓旦旦教師可有自由選擇教材及議題的空間,未來提供的教學支援將會多元化,不會「洗腦」;如今卻出現如此低質素的「洗腦教材」,嚴重打擊教育界對國民教育課程的信心,因此,唯有把課程撤回重新啟動諮詢,才能有利學生的德育與公民教育發展。
3. 公開資助國民教育機構的準則,並開放予各界團體申請使用。
4. 成立有廣泛代表性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課程委員會」,負責有關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及專業培訓發展資源的調配,與及監督課程的具體落實安排,並處理教師及學生申訴;成員由大學學者、教師團體、人權組織、學生代表、學科專業團體、公眾人士等代表組成,並保證政治觀點平衡,重建公眾對課程的信心。
5. 呼籲學校和教師緊守專業精神,以教育有獨立思考的現代公民為職志,切勿淪為政治灌輸的工具。對於教材的使用,應該具有批判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