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58|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貝公留彈藥防歐爆大鑊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6-23 00:5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月21日,周四。一如大多數市場人士(高盛等少數大行例外)預期,聯儲局本周兩天會議結束後,並未宣布直接大規模購買資產(包括國債及按揭抵押證券〔MBS〕)計劃,僅決定延長對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沒有任何影響的「扭曲操作」(OT)。

先計計數。去年9月,聯儲局宣布以沽短債(三年期或以下)所得購入長債(六至三十年期),整個計劃涉資4000億美元,為期九個月(本月底結束)。4000億除以9,即每月平均沽短債444億美元,以所得買入等額長期國債。

以守為攻靜觀其變

聯儲局宣布,OT期滿再續,直至年底,涉資2670億美元。換句話說,7至12月半年內,聯儲局平均每月將沽出445億美元短債(同樣為三年期或以下),利用所得購入六至三十年期等額國債。

從兩輪OT的比較可見,不論規模還是一賣一買牽涉的國債年期,首輪次輪並無二致(除非閣下心細如塵到連數千萬美元的每月操作金額差距亦視作「分別」)。

數計過,件事點睇?從聯儲局既無新的印鈔量寬行動,亦沒有宣布進一步延長超低息政策(比如從至少維持至2014年底延至2015年底),而次輪OT拉勻計與首輪規模一致,美國就業形勢惡化、歐債危機升溫,皆不足以迫使聯儲局在現有政策選項中,擇較進取者而為。投資者要問的是,何以聯儲局在說多絕對不多,惟延續OT亦非唯一選擇的情況下,揀了這個堪稱最保守的方案?

QE以至OT,理論上都是透過壓低長期利率,藉減輕融資成本刺激經濟。然而,就如老畢昨天所言,聯儲局人為地壓抑包括按息在內的長期利率,本意是激活住宅借貸和再融資活動,為樓市和經濟復蘇注入動力,但從數據可見,聯儲局這種主觀意願跟客觀事實背道而馳。面對財政困難的業主,寧可拖欠樓按也對信用卡和汽車不離不棄;銀行在風險與回報不相稱下,大都拒絕以低息向有需要的客戶批出按揭再融資申請。QE或OT即使真的實現降低借貸成本的政策目標,央行的行動對銀行根據客戶風險釐訂信貸價格的機制造成干擾,銀行寧可少做生意也不敢輕冒風險,政策是弊是利,大有商榷餘地。我想,貝南奇對此心知肚明。

QE效用難確定

大家不妨重溫貝公在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4月即對上一次會議後,於答記者問時說過的話。貝南奇指出,聯儲局用了三十年時間在穩定物價上建立的良好公信力,為央行過去四五年在不致刺激通脹和推高通脹預期的前提下,以寬鬆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創造了優越條件;為了對實體經濟帶來難以確定(doubtful)的好處,貿然押上聯儲局得來不易的公信力,並非明智之舉。

貝公這番在兩個月前發表的言論,老畢認為帶出的訊息有二:①他對推出更多量寬或其他非傳統措施促進經濟的效用,明顯大有保留;②對此等措施在通脹方面的負面影響,貝南奇不無戒心。

貝公在本周會後的記者會上,雖未再說類似的話,但兩次會議相隔不過二月,貝南奇對QE刺激經濟效用多大的看法,不可能「五時花六時變」,聯儲局在各個政策選項中揀了最保守的延續OT,並不令人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羅耕兄周四在「財經DNA」專欄中所言,不計4、5兩個月,始於去年9月的Operation Twist,在縮窄長短債息差上,真的不知twist出什麼來,就像從來沒有OT過一樣。應該補上一筆的是,4、5兩月長短債息差收窄,全因市場避險情緒升溫,資金risk off到美債,令十年期債息一度創出1.45厘的歷來最低水平,而美股則在4月初見頂5月份大跌,跟長債孳息同步下滑。

諷刺的是,避險情緒高漲,長息一跌再跌,正是市場渴望聯儲局推出QE3或至少把沽短債範圍延伸至三到六年期(迄5月底,聯儲局資產組合中仍有5830億美元此等國債),令央行得以購入等額長債,即推出規模更大的OT。可是,市場若因此而risk on,債息上升不難預期,跟聯儲局壓低長息的目標背道而馳。

總的來說,貝南奇選擇保留「彈藥」,不在本周推出比延長OT半年更進取的措施,老畢相信乃基於歐債時刻有失控之虞,一旦危機惡化美國必須出手,聯儲局可以集中火力應對;至於推低長息支持經濟云云,恐怕連貝公自己也不相信。

歐羅區五年內散?

最後一提,瑞銀(UBS)上周主辦了一個會議,出席的八十餘位環球央行儲備經理(reserve managers,合共管理約8萬億美元資產),大多數預期,不出五年,至少有一個成員國脫離歐羅區【圖】。

有趣的是,在這些既不是央行決策者亦非政客的on-the-ground儲備經理中,相信有三個或以上成員國於五年內脫歐者佔了一定比例。三國退出?歐羅區還不散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