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當各國太陽能業補貼政策似乎已時日無多之際,日本即以救星姿態現身。福島核危機爆發後,日本能源政策一直缺乏方向;當局周一宣布將支持發展再生能源,是至今少有較明確的政策之一。有關消息理應對太陽能發電板製造商有利,但實際作用卻難以逆料。
由7月起,再生能源發電商將可以劃一價錢向電力公司悉數售電,價格將較傳統電力高出一截。政府估計,有關額外成本相當於每戶每月多交87日圓(約8.56港元)電費,將由消費者承擔。即使如此,電力公司股價卻下跌,就連核電廠快將重開的消息也無助扭轉劣勢。
太陽能及再生能源並不能完全滿足福島災難後日本的能源需要,當局如今正為未來二十年的能源政策制定更全面的計劃。只有在充分掌握官方的政策方針,投資者才能作長遠打算。
部分方案提出在2030年前,把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比率提升至約30%。根據野村的數據,日本目前的太陽及風力發電產能只有60億瓦左右;若要達標,有關產能就要擴大15倍,當中還未計算填補陰天及無風日子的額外產能。
野村並估計,受新計劃刺激,太陽能產能今年可望提升24億瓦。包括Panasonic及聲寶(Sharp)等日本太陽能板製造商股價上揚,只因為市場憧憬產量增加可望抵銷太陽能產品價格暴挫的衝擊。不過,它們卻要面對包括中國尚德電力等對手的挑戰;在價格大降之下,各國製造商無不希望以產量推高營業額。
儘管周一公布的只是預測數字,但對太陽能及風能的定價卻較預期理想。對Panasonic及聲寶而言,此等業務刺激固然無任歡迎,但若然不能勝過對手,刺激作用恐怕只會曇花一現。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