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見人愛,但卻買少見少;亦因為買少見少,所以才會人見人愛。上述所指正是避險資產。西班牙所謂的銀行業拯救方案出台不過兩天,西班牙主權債券價格即重落跌軌;有見及此,可供選擇的避險資產更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全球有市有價的避險資產總值75萬億美元,其中半數為評級達A或以上的政府債券。證券化工具如按揭或其他資產抵押證券另佔17%,黃金及公司債券則分別各佔一成。
避險資產需求鮮有像目前一樣強勁。一方面,隨着各國外滙儲備過去十年急升4倍,至逾10萬億美元水平,主權儲備基金惟有增持低風險資產;另一方面,銀行亦需要更多穩陣資產充當抵押品,同時以便符合更嚴格的流動性及資本要求。至於退休基金及保險商等其他投資者,風險胃納也大為收斂。
但與此同時,避險資產供應卻日益萎縮。就以政府債券為例,在2007年,先進經濟體中七成獲AAA信貸評級;但時至今日;比率卻大降至五成,意味着總值15萬億美元的「零風險」資產就此消失。另一方面,觀乎IMF對政府負債狀況的預測,被迫在2016年前減少發債的國家預料達十多個,令安全資產的供應進一步減少9萬億美元。
請勿寄望私營界別能填補避險資產的市場空隙;金融危機以後,私營企業證券化產品發行量一落千丈,至今規模仍小,遠未能滿足市場對安全資產的需求。
供求失衡的影響隨處可見,美國國庫券孳息創新低及日圓強勢就是顯例。不過,美國及日本都不是安全資產的好榜樣,難怪西班牙要取信於投資者會如斯困難。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