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周四。繼貝公「御用打手」Jon Hilsenrath出招、QE3預期火速升溫後,人民銀行翌日宣布減息四分一厘,一年期貸款利率從6.56厘降至6.31厘,一年期存款利率由3.5厘減至3.25厘。這是內地自2008年底以來首度減息,亦是去年7月加息以來,利率第一次作出調整。
憧憬聯手救市
中國經濟放緩迹象舉目皆見彰彰明甚,加上通脹近月回落,人行放寬貨幣政策本在市場意料之中,惟內地在美國為QE3試水溫、環球央行聯手救市之聲響徹雲霄之際減息,自然令人聯想到這不過是中美歐連串「放水」行動其中一環,更多措施勢必陸續出台,本已給QE3「吊住」的風險胃納得到進一步刺激,環球股市連續第三天上揚。
值得注意的是,人行除宣布減息外,金融機構放款還可「照價打八折」,以低於基準利率二成的資金成本向客戶提供信貸。之前,銀行最多只能「照價打九折」,意味人行藉調整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變相增強借方(borrowers)的議價能力,刺激信貸需求。
內地對上一次減息在2008年底,與中央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一併出台。三年半下來,環球經濟再次步向懸崖邊,大國同心協力阻止世界陷入衰退/蕭條,壓力與日俱增。
然而,今天境況跟2008年底、09年初,以至2010、11年歐債危機觸發的恐慌,老畢認為有兩點不同:①雷曼倒閉引發金融海嘯時,市場對中美歐政府仍有無比信心。然而,經過三年半奇招百出反覆救市,環球經濟非但原地踏步未有改觀,金融市場更加「毒癮纏身」,刺激措施一到精神奕奕,退藥減藥市況馬上潰不成軍。央行/政府明知股市跟實體經濟早已各行各路互不相干,惟礙於對風暴、危機、蕭條的恐懼,加上民選政府要靠選票「維權」,獨裁政府要靠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維穩」,以致金融市場一有風吹草動,當局便即如臨大敵,加藥添藥唯恐不及,至於後遺症副作用,也只能見步行步了。
經濟無奇迹
歐美政府固然吵吵鬧鬧效率低劣,金融海嘯期間「高大威猛」、一擲4萬億的中國,過去兩年亦飽嘗濫貸濫建產能過剩、通脹飛升民怨沸騰之苦,證明GCD管理經濟實無過人之能,加上政府透明度低、中南海政局波譎雲詭,比之歐美,中國對投資者恐怕是更大的隱憂。
②當前危機跟雷曼風暴以至歐債危機第一波,還有另一個顯著分別。在避險情緒高漲時,資金「逼爆」美元美債等安全資產,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股市無不跌個四腳朝天,「分道揚鑣」(decoupling)不過是基金銷售員誘騙客戶的無稽之談。然而,許多人包括備受尊重的經濟學家,對新興大國實體經濟獨善其身的能力,卻真誠投下信心一票。正因如此,西方經濟雖病入膏肓屢救不起,經濟學家乃至商界對「金磚四國」(BRIC)、香港和印尼新馬等亞洲經濟體,大都另眼相看。
這種樂觀想法是否經得起事實考驗,在眼前這一波危機中應有答案,個人不敢抱太大期望。中國情況上文已表,但「金磚四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你睇我差我睇你更差。以印度為例,首季GDP增長只有5.3%,「保六」一敗塗地。《經濟學人》上月底在一篇分析中提到,經濟學家對印度的主流觀點是,自1991年推行放寬管制等自由化改革以來,優良的人口結構配合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促使印度經濟增長得以長期保持在6%以上水平。然而,另一種跟主流觀點抗衡的看法認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以來,印度經濟增長一直穩定地處於約6%水平,當中只有2004至07年明顯高於6%。
盧布滙價急跌
那等於說,基金銷售員、經濟學家口中的「印度奇迹」,也許只是拜環球景氣那幾年特別明顯、印度適逢其會水漲船高所賜,在該國經濟發展史中屬可一未必可再的例外,與自由化改革不一定沾得上邊。
這一派倘若言之有理,那麼印度經濟要重現西方信貸泡沫將破未破那幾年(2004至07)「奇迹」一般的增長,機會便微乎其微,因為在這個假設下,印度經濟高於6%的增長,實乃託環球經濟泡沫鴻福的假象,歐美周期急劇逆轉,印度憑什麼獨善其身?
最後一提「金磚四國」另一成員俄羅斯。盧布滙價近日大瀉,兌美元曾跌至34盧布兌1美元水平,創2009年7月以來新低。大家可能會問,油價不振盧布受壓,何奇之有?
值得注意的是,盧布兌歐羅跌幅不比兌美元輕,意味油價疲弱資金避險等因素不足以完全解釋貨幣弱勢,俄羅斯應有令投資者對該國敬而遠之的內在淡因。
BRIC,不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