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周二。六合彩上星期攪珠,有幸運兒一票獨勝,彩金800餘萬元。老畢素無橫財命,六合彩一注多少錢,也要求教畢爸爸,當真無知已極,失禮之至。
曾聽人說,辦彩票者都是心理專家,覷準「窮人」無不樂意花十元八塊買個希望,祈求運轉乾坤一朝發達;小數怕長計,對開賭一方無往而不利。香港人賭波賭馬金額應在世界前列(不太肯定,有錯還望指正),但說到彩票,港人跟老美相比,只怕遠有不如。
老美愛彩票
老畢登上馬會網站查證,發現2010/11年度六合彩投注總額為68.86億元。以香港人口707萬(2011年普查資料)計算,人均就是974元。博彩有年齡限制,以年滿十八歲成年人口605萬計,一年人均投注額便是1139元了。
年花千元買六合彩(除極少數例外,回本已甚難遑論中頭二三獎)是否值得,乃一個「哲學性」多於數學性的問題,老套講句:見仁見智。不過,在下好奇心起,欲一窺港美在彩票投注額上誰「短」誰「長」;不查則已,一查之下大感意外。港人在賭方面怎計也不算「孤寒」,惟與美國人一拼,投注額相形見絀,實際差距多少,則要看跟哪個州比較。
根據資料,2010年美國Mega Millions、Powerball等彩票投注總額590億美元(4602億港元),全國人均投注額191美元(1490港元),成年人口平均投注額251美元(1958港元)。單計均值,港美距離已清楚可見。彩票受歡迎程度因州而異,美國人均彩票投注額最高的五個州,依次為:①麻省(634美元〔4945港元〕);②達拉華(504美元〔3931港元〕);③羅德島(469美元〔3658港元〕);④西弗吉尼亞(388美元〔3026港元〕);⑤紐約(357美元〔2785港元〕)。以最「瘋狂」的麻省跟香港比較,前者人均彩票投注額4945港元,後者974港元,麻省為香港的五倍!
買六合彩中頭獎難若登天,三歲孩童皆知,惟一旦獲幸運之神眷顧就「乜仇都報晒」,花十元八塊買個「廉價機會」,人人負擔得來,何樂而不為?除了極度理性的「小眾」外,不分地域國界,上述心理人皆有之。那麼,從投注彩票這回事上,有沒有「投資智慧」可尋?
美國卡耐基梅倫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行為財務學家曾經進行一項研究,把參與實驗的男女分成兩組,要求他們在問卷填上入息資料。大家一定有過類似經驗:調查問卷月薪一欄「起步點」愈低,個人感覺愈良好;入息層次分得愈精細,填報者愈易產生「人工高過好多人」的感覺,填表也變成賞心樂事。反之,問卷設計若令報上資料者感到入息給別人比下去,從而產生自卑感,效果當然適得其反。
愈窮愈想博
參與實驗的男女,第一組被要求在「起薪點」低於10萬美元的問卷上作答,此後每10萬美元跳升一個層次。不難想像,尋常打工仔的答案大都落在低於10萬美元的方格。
第二組問卷設計成「起薪點」低於1萬美元,此後每1萬美元跳升一個層次。結果顯示,參與實驗者的答案,大都落在中間或較上方的入息級別。
實驗設計者的用意在於測試感覺較窮的人(第一組)與感覺較富有的人(第二組),誰在購買彩票上意欲較強。完成填表過程後,兩組男女每人獲贈5美元,最多可買五張每張1美元的彩票。結果顯示,感覺較富有的一組,平均只買了0.67張彩票;感覺較貧窮的一組,平均買了1.27張。
這項實驗說明,感覺愈窮的人,通過博彩「脫貧」的意欲愈強烈。此亦足以解釋何以美國月入不足1.3萬美元(10.14萬港元)的家庭,平均花掉9%的入息購買彩票!可是,愈窮愈見鬼是一回事,現實卻往往是財不入急門。感覺愈窮者愈想通過博彩不勞而獲,六合彩也好,蚊型仙股也罷,一注獨贏過千萬或股價爆升數倍的奢想,蓋過了好夢成真機會微乎其微的事實。開賭者又或三四線「賊莊」覷準這種心理並「善」加利用,心存一朝發達奢望者焉能不日窮於日,離「脫貧」目標愈來愈遠?
富戶貪便宜
然而,窮有窮賭,富有富輸。上周在《蘋果日報》讀到一則新聞,話說包銷商大摩於面書(Facebook)上市首天,一邊托價一邊推出多隻股票掛鈎票據(ELNs)和股票累積期權合約(accumulators),以折讓價吸引包括港人在內的富戶接貨。眾所周知,面書在上市翌日即跌破招股水平,接着數天股價低處未算低,迄今仍在尋底。
越洋購入ELNs或accumulators的投資者,絕非尋常散戶,他們都懂計算值博率,而且肯定不會像上述實驗中第一組男女般「感覺貧窮」,惟投資期32天的ELNs接貨價較面書當時市價低7%至15%,股價只須保持穩定,年回報低則13%、高則38%,富戶無法抗拒這種吸引力,結果當然是投行在與客戶的對賭中再勝一仗,買了這些衍生合約的投資者高位接貨輸入肉。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本港富戶在accumulators一役早已上過慘痛一課,內地近期亦屢聞外資銀行跟富商在衍生產品上對簿公堂的消息。這些人既不笨更不貧,卻一再忘記「便宜莫貪」四字。
財不入急門,賭場專收叻仔,切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