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12|回覆: 0

[其他]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就業不妙 復蘇路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5-7 20:4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國上周五公布的就業數據固然令人失望,但據筆者參考的歐盟同期數據,其中揭示的就業情況就更堪憂。筆者剛參加過在加州卡爾斯巴德市(Carlsbad)與Altegris合辦的會議,正好藉此機會,與讀者分享部分與會友好近期發表的相關專題文章,以及在會上演講展示而尤具參考價值的圖表資料。

每逢美國就業數據公布的日子,筆者例必在當日內收到由鄧恩(Philippa Dunne)與亨伍德(Doug Henwood)合撰的Liscio Report (www.theliscioreport.com)。這次更特別徵得該報告主筆鄧恩同意,與本欄讀者分享最新一期的內容精髓。兩位經濟研究專才素以長於分析就業數據見稱,所撰報告是筆者研究相關課題的必讀之選,其中包括穿州過省走訪勞工部門所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以及深入追查完稅憑證等稅務證據。最新一期報告指出:

說不定是受氣候反常現象的殘餘影響,本月公布的美國就業數據令人失望,雖然未來數月的情況亦預期如是,但整體就業復蘇似有放緩之勢。這一結論亦從我們的預扣稅項調查結果中獲得佐證;我們認為相對於美國勞工統計部數據,預扣稅項數據較少受氣候因素影響,而有關報告中所呈現的就業放緩迹象,亦不限於受本年反常氣候影響的各州。

4月份美國新增職位僅得11.5萬份,是自去年10月份最初錄得8萬份(後經修訂為11.2萬份)以來的單月最低數字,遠低於2011年下半年14.6萬份的按月平均數字,更難以跟今年初新增職位加速增長之勢相比。至於私營企業界的就業情況表現,較整體情況亦僅僅略為優勝而已。新增職位數字計製造業(其中以耐用品佔絕大多數)1.6萬份;零售業2.9萬份(以一般商品為主,一反以往兩個月以來的跌勢);專業及商業服務業6.2萬份(臨時機構佔其中三分一);教育及醫療界新增2.3萬份(遠低於近年平均數;其中醫護職位只佔1.9萬份,屬1990年至今最低20%的增長幅度);消閒及旅遊服務業1.2萬份(其中住宿及飲食服務的新增職位就有2.7萬份,足以彌補其他類別的不足);金融業1000份;採礦及伐木業則維持不變(天然氣價格偏低影響所及,盛極一時的水力壓裂開採方式似已告終)。

至於流失職位,計建築業2000份(其中以非住宅建築為主);運輸及倉庫物流1.7萬份(其中以陸路運輸為主);資訊2000份;政府1.5萬份(其中以地方政府教育一類為主,去年平均每月減少8000份)。近70%的新增職位來自酒吧、餐廳、臨時機構,以及零售業等視為並非長遠增長基石的行業。

四月形勢回顧

3月份新增職位經向上修訂後增加3.4萬份;2月份新增職位經向上修訂後則增加1.9萬份。近月來新增職位數字向上修訂幅度相當顯著,以致引起議論紛紛,但按百分比計算卻及不上大致處於相若復蘇/增長期的1993年及2005年幅度。3月向上修訂的數據逾三分一來自零售業,其中以一般商品為主;由於零售業的就業情況在上月表現之弱異乎尋常,所以修訂作用僅在於更正錯誤,而並未有揭示任何潛藏實力。

除六個月指數以外,各類擴散指數均告下跌,大致上扭轉此等指數今年初一度加速的升勢,顯示就業市場雖然仍見增長,但已略為洩氣,而升勢亦稍減。

美國家庭就業調查結果更遜於機構就業調查。上月就業人數減少16.9萬,調整受薪概念的差別後,減少職位更達49.5萬份。經調整家庭就業數據按年增幅為1.5%,在持續三個月表現較優之後,幾已回落至與1.4%機構就業增長看齊的水平。由此可見,除非差距持續數月以上,否則毋須認真對待。就業/人口比例期間降至58.4%,減幅為0.1個百分點,較衰退期完結時與1983年9月跌1個百分點。4月勞動人口顯著收縮,勞動參與率下降0.2個百分點,較衰退期完結時減少2.1個百分點。

若將目光略為放遠,勞動人口收縮的前景令人頗為震驚。自「大衰退」在2007年12月開始以來,家庭就業總人數已減少440萬,失業人數更已增加490萬。在美國總人口增加960萬的同時,勞動人口增長數字只得44.7萬。非勞動人口的人數增加920萬;脫離勞動人口但想工作的人數則增加170萬。換言之,在近4年多以來,美國增加的成年人口中僅有5%取得就業機會,其餘95%則未能加入勞動大軍。

期內失業率下跌0.1個百分點至8.1%,見逾三年新低。失業人數減少17.3萬,但勞動人口亦同時萎縮16.9萬,減幅相若。

若非勞動人口收縮,美國失業率大概一直維持不變。至於失業人數方面,雖然遭解僱人數減少,但重新就業及自願離職人數亦同時下跌,反映近月來種種指標所顯示的就業信心回升迹象,大概正逐步減退。在辭職率下降,而長期失業者逐漸脫離勞動人口的同時,失業中位期(5周至26周)已有所延長,極短及長期失業的時段則均告縮短。

期內,各工種時薪未有顯著增加,而若按百分比化為整數計算則甚至毫無變化。一年來時薪升幅僅為1.8%。由於在2006年才推出所有工種就業統計數據,我們只能以製造業工人就業數據作為長期對比依據。除先後於1986年與2006年出現的兩段短暫時期外,近年來名義工資按年升幅一直處於就業數據自1964年推出以來的最低水平。(筆者按上述工資增長實遠低於通脹,鑑於油價及食品等其他日常開支持續上升,受薪階級生活已捉襟見肘。)

看圖可解迷津

每周平均工時依然維持在34.5小時水平,在製造業工時增加0.1小時的同時,服務業則減少0.1小時。合計工時只微升0.1%;合計工資(合計工時與平均時薪總和)4月份升0.3%,按年則升4.1%,升幅為2011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

由此可見,美國整體就業情況雖未致絕望,亦可算令人失望。歸根到底,就業市場至今依然泥足深陷。若新增職位繼續維持4月份的步伐,即使未經人口增長調整,美國亦需遠超三年時間才有望重返2007年12月的就業水平。若近半年來的步伐得以持續,亦需約兩年。鑑於工資偏低,而表現最佳的行業亦難望產生經濟奇迹,美國推第三輪量寬的可能性已較前一個星期看漲。

上文Liscio Report所列的觀點,與筆者今期選取的圖表頗有不謀而合之處,極具參考價值。【圖1】由素有「華爾街大淡友」之稱的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所提供,從其中數據可見美國工資增幅表現如何不濟。

【圖2】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富格遜(Niall Ferguson)在加州卡爾斯巴德市的研討會上展示的簡報,其中顯示美國與日本(某程度上亦涉及德國)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如何漸被中國與印度蠶食。富格遜所提出的論點與會上幾位講者如出一轍,即全球經濟增長優勢正漸由歐洲、日本、美國轉移往新興市場。

富格遜另一個圖表【圖3】顯示各國政府的債務佔GDP比例。各國走勢線縱橫交錯,即使加上各種顏色亦不易區分;若將所有債務計算在內,美國目前境況實與部分債台高築的歐洲國家相差無幾。

筆者利用會上演講空檔期間,還參考過Weldon Financial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韋爾登(Greg Weldon)最近在網上 (www.weldononlime.com) 發表以歐洲失業情況為題的文章。筆者一向欣賞韋爾登超強的數據分析能力,文章中所列數據最矚目之處不在西班牙年輕人失業慘況令人不忍卒睹【圖4】,而在於【附表】中的歐盟各成員國年輕人失業率全告上升。盛暑將至,如此重大隱憂到時實有爆發之虞。

有「新債王」之稱的DoubleLine基金創辦人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分析面廣,令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其於會上提供的幻燈片【圖5】更對多方面問題隱含深意。

創業有志竟成

既然上文提到歐洲年輕人的處境,今期又何妨以筆者家中年輕人的近況作結?本欄忠實讀者想必記得筆者女兒梅利莎(Melissa)有志成為專業廣告撰稿人,她上周就曾以此為題發表如下一篇博文:

「我爸是一個工作背景很複雜的人,至少每當別人問我:『你爸是幹哪一行的?』我總是這樣回應。這樣的提問也常令我深思一番,因為老實說,我對他工作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了解。這倒不是因為他沒有正式的職銜,而是因為他林林總總的職銜差不多有50個。近幾年來我發現倒不如索性回答說他是『天才』或『金融權威』,然後讓人登入他的網站深入瞭解算了……但要我詳細解釋,我到現在也不知從何說起。

「我自幼就經常面對登門探訪的朋友這樣的提問,而自己家裏的大小事情,也往往比同輩的家庭豐富多采。不論我爸幹的是哪一行,總之就是能夠為別人解決問題;回答以上提問難就難在說得準我爸當時正在處理的工作:既可以是政治、金融,也可以是傳訊、寫作等等,完全視乎手頭的事務是什麼。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問過他應該怎樣形容他的實際工作,原以為他會長篇大論解說一番,沒料到他竟然直截了當說他的職責是『短吻鱷摔跤手』。這個深具得州特色的比喻,正好用作回答朋友提問時的指定答案。於是直到今天,我還常跟別人說我爸是「短吻鰐摔交手」,畢竟這個答法也合乎自己帶點尖酸刻薄的本性。

「不過,上星期六我又再次遇到難以啟齒的窘境;只是這次不知怎樣形容的是自己的處境。那天我碰到的一個舊同事,當時在我光顧的酒吧負責上下打點,後來問起我的近況。我即時暈頭轉向,努力把範圍收窄到單一件事情上:雖然自己可算『仍在求學』,但又不想交代細節,況且又沒有正式上學;當然也可以說『從事寫作』,但由於未有發表過什麼作品,聽起來未免有點癡人說夢的感覺。我當時已考獲網站撰稿專業證書,但又未開始靠這一行謀生。我又不好坦白告訴他自己依然一面為求以專業撰稿打響名堂而自修,一面又要好好從病中康復。我於是只好也直截了當打個比喻,回答說自己正在從事『研究與發展』。對方狀似佩服,再問我在這一行的年資。我說:『已經三十一年有多了……』」

也許是身為人父的關係,筆者深信女兒從事專業寫作應不成問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