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京證券交易所,近日的熱門話題是內幕交易。在新加坡,監管當局正與在當地掛牌的內地企業天宇化纖(China Sky Chemical Fibre)大鬥法,試圖迫使對方委任特別審計師審核可疑賬目。至於香港,在盡職審查上敷衍了事的上市承銷顧問則被重罰。
上市質素成焦點
亞洲交易所爭霸戰以往一直重量不重質,成敗得失純粹取決於新股集資交易的多寡,如今終於將焦點投向上市公司的質素問題。
香港證監會日前裁定,擔任洪良國際(946)上市承銷商的兆豐資本(亞洲)未有履行保薦人的職責,「破天荒」首次吊銷其保薦人牌照,並罰款4200萬港元。香港對兆豐施以重罰,是亞洲監管機構決心整治上市質素最強而有力的證明。洪良國際2009年12月順利籌得1.4億美元上市,但監管機構不久就發現事有蹺蹊;由於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數據有虛假誤導之虞,洪良掛牌短短64天就被勒令停牌。
隨着企業到亞洲交易所集資成為熱潮後,區內企業管治問題也愈來愈受重視。儘管紐約仍然是全球最優質的企業集資市場,但優勢卻日漸收窄;就以每宗交易平均集資額而論,紐約雖然仍然傲視同儕,較香港及新加坡分別高出一倍及兩倍,但卻無復十年前拋離10倍之勇。
過去三年,全球公開招股集資總額的王座更由香港雄居。根據財經資訊公司Dealogic的數據,自2009年1月至今,香港集資額累計1200億美元,較紐約高出三分一,更比倫敦高出三倍之多。
任何形式的金融盛景往往需要條例加以規管,幾乎無一例外,銀行業對此就深有體會。
高調打擊依法懲處
監管機構選擇在投資者信心日漸低落之時採取行動,相信並非巧合;過去十二個月,在新加坡掛牌的內地企業股價暴挫一半,正是投資者對民企失去信心的例證。
只怕監管當局空口講白話,滿口整肅綱紀,卻沒有實質行動;日本市場參與者對監管當局打擊內幕交易不寄予厚望,原因莫過於此。投資者信心不僅建基於現實,也建基於他們對現實的觀感。對違規者採取法律行動往往需時,但監管機構卻可以在宣傳打擊行動上多做工夫,以收殺一儆百之效。監管當局的高調打擊行動,實不嫌多。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