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有錢人提供金融顧問服務很難令人與「拖垮銀行」這四個字連繫起來,於是大家在銀行公佈業績時,一般都不會特別留意財富管理業務,而是把焦點放在投資銀行業務上。
不過,摩根士丹利和美國銀行(BofA)上周四再次告訴我們,投資金銀行業務其實是非常周期性的。
在剛過去的一季,這兩家大行的投資銀行業務交易收入尤其強勁。但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投資者不應忽視財富管理業務。
大摩的財富管理業務在第一季度錄得34億美元的收益,與投資銀行、銷售及交易部門的49億美元不是相差很遠(不計債務估值調整)。至於美銀,全球財富及投資管理業務收益幾乎是消費及商業銀行業務的三分之二。
但值得注意的不只是規模,而是為何銀行要投入財富管理業務。
首先,這個業務規模可增可減,而且會受惠於資產價格上升及人類財富不斷增加的趨勢,加上新興國家愈來愈繁榮,有錢人對經濟不景的免疫力也有所增加。
此外,在金融危機後,財富管理業務使用的資本減少。例如,大摩財富管理業務的一級資本比率只佔整體的6%。
然而,為有錢人提供顧問服務並非一個金礦。銀行為客戶管理資產會收取費用,而當市場下跌時,非佣金收入也會減少。另一方面,財富管理顧問的薪酬很高,因為他們離開所屬銀行時,通常也會帶走客戶,因此銀行都用高薪來留住他們。
在美銀,財富管理部門的成本對收入比率超過80%。而且,雖然財富管理業務所需的股本可能較少,但大摩的相關回報只有單位數。
在業績發布會上問管理層此類問題,要比問關於周期性交易收益的事有趣多了。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