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說美國就業數據,值得注意的是,整體尤其零售職位增長放緩迹象雖十分明顯,惟在12萬個新增崗位中,製造業貢獻了3.7萬個,與這個環節持續至今三十二個月的擴張勢頭脗合之餘,跟ISM指數(3月報53.4)反映的製造業經營狀況亦頗為一致。周末期間,老畢發現大行大報以至著名經濟學者不約而同,為美國製造業復興(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敲鑼打鼓,《華爾街日報》更圍繞「美國製造」(Made in U.S.A.)這個概念,向讀者推介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s)。
那當然不是說,紡織鞋履等早就成為低成本國家天下的勞工密集產業,會隨着大行大報以至經濟學者振臂高呼Made in U.S.A.而奇迹地在美利堅遍地開花。此輩口中的insourcing,針對的是競爭優勢並不單單取決於勞工成本的行業,相關企業的決策者算過度過,得出提高本土生產比重更符成本效益的結論,是以落實回流。
然而,任何單方面唱好的分析皆不宜盡信,美銀美林的報告同樣不能照單全收。以圖2為例,統計涵蓋美國不同產業過去三十年情況(1980至2010年),不難發現,離岸生產吸引力難以抗拒的產業,諸如衣服皮革、家具,廠房設施非但早已不在本土,相關行業佔美國製造業產出比重亦呈每下愈況之勢;反觀處於首三位的產業,一方面離岸生產對它們吸引力較低,另一方面相關行業佔美國製造業產出比重三十年來有增無減。由此可見,Made in U.S.A.也許只是offshoring相對較少的行業自身生產力提升較快、競爭力較強的結果,不足以彰顯美國整體製造業步上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