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活節一到,大家可能會覺得,最興奮的應該是巧克力供應商。一個重達110磅的復活節巧克力蛋最近就在一次倫敦慈善拍賣上籌得7000英鎊,讓人覺得根本沒有經濟不景氣這回事。
然而,現實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我們都會覺得,無論經濟怎麼不景氣,巧克力這種老少咸宜的消費品該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巧克力糖果的需求對經濟變化有一定的抵抗力,每年平均增長2-3%。
巧克力銷量下跌
不過,有迹象顯示,連巧克力愛好者也開始勒緊褲頭。公開市場數據顯示,去年9月至今年1月期間,西歐核心市場的巧克力銷量按年下跌了3%,而全球平均銷量則持平。
巧克力製造商滿心焦慮地留意今年的復活節銷情之際,其實巧克力市場也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趨勢。過去六個月,原材料成本不是下跌就是漸趨穩定。
例如可可豆價格因西非收成良好而下降了四分之一。而且,部分亞洲市場對高檔巧克力的需求正在增長,雖然與歐美相比仍然非常低)。
此外,雖然巧克力製造業仍是以家族經營為主,例如意大利的費列羅(Ferrero)和比利時的紐豪斯(Neuheus),但最近已經開始出現整固活動。歌帝梵(Godiva)、吉利蓮(Guylian),以及家傳戶曉的吉百利(Cadbury)等品牌,現在都成了大型食品集團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何那些純粹想投資巧克力業的投資者選擇有限的原因之一。
投資者選擇有限
舉個例子,總部設於蘇黎世,並專門向品牌製造商供應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的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一向比客戶更能把握行業趨勢,但上周公布的業績顯示,上半年盈利因特殊開支而下跌,目前股價為預期市盈率的14倍。瑞士蓮(Lindt & Sprungli)則貴得多,預期市盈率達到24倍。集團主要市場為歐洲大陸,但在英美和亞洲地區也有增長潛力。
購買一股瑞士蓮的錢,足夠用來買991個該公司特別為復活節推出的黃金小兔(Gold Bunny)巧克力。對短期投資者來說,這可能有一層新意義。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