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政策制訂者上周終於大功告成,敲定了針對龐大場外衍生工具市場的新規定,意味着日後絕大部分合約須透過中央對手結算機構(CCP)交易,每年年底作中央匯報。新例敲定後,歐美衍生工具結算做法將趨於一致。
新體制遲遲未能訂立,主要因為各方在條例豁免權上爭持不下。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過後,監管當局為了更有效地應對較高風險的市場活動,因此首輪推出的應對措施就包括衍生工具交易改革。早在三年前,監管當局就把有關改革的最後限期訂於今年底。
政治上的拖拖拉拉,意味着歐洲監管機構只有極短時間進行相關跟進工作,匆匆決定哪些合約達到新結算規管下的標準化要求。至於新體制下成為風險轉移對象的CCP一旦爆煲,將如何是好,各界則避而不談。
對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衍生工具市場在新體制下將如何適應。交易所及相關結算所可望受惠;根據匯豐的數據,場外交易結算活動在新體制落實前有所攀升,但佔各種衍生工具總交易的比例還不到六成。
新體制帶來新商機,預料將吸引新結算服務商加入戰陣。與此同時,由於新體制下孖展保證金成本預料將會提高,支配場外交易市場的銀行業預料不會乖乖接受(其實業界面臨的資本規定,本來就不利於不作結算的業務)。由此可見,包括抵押品管理等新服務大有機會應運而生。
照道理,衍生結算市場最終將發展至由一小撮結算所支配,各自稱霸不同衍生領域,同時又互相連繫,以爭取最大淨額結算機會。不過,要發展到這個地步並同時減低風險,談何容易?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