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25|回覆: 0

[其他] [John Mauldin 跳出思維定式] 同床異夢 禍根早種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4-1 21:5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欄今期向各位推介又一篇摘自威廉斯(Grant Williams)「奇聞異見錄」(Things That Make You Go Hmmm…)通訊的文章。作者在發掘歐盟歷史與謎團的過程中,追溯至歐洲於1951年4月首次締結的國際盟約,從而剖析自此啟動的迂迴曲折官僚程序,如何逐步演變成歐羅區目前泥足深陷的境地。

文章繼而聚焦荷蘭,該國雖然身為歐洲中堅分子,似乎亦已陷於進退維谷的處境。威廉斯指出荷蘭「既是《巴黎公約》、《羅馬公約》以及隨後歐洲各重要公約的締約國,一直堅定不移支持歐洲大一統,而且在歐盟成員國中,亦素以理財紀律嚴明見稱」。2011年9月,荷蘭首相聯同財相,以頗為嚴厲的語氣抨擊歐羅區成員國行徑,而且根據荷蘭人一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邏輯,作出如下結論:「不願遵從此(重新締結而規限嚴厲的財政)盟約的成員國,大可選擇退出歐羅區。有意繼續留下者,必須恪守所有相關協議,摒棄向來罔顧規章的立場。日後如成員國有違規章,最終制裁措施為退出歐羅區。」。

只可惜踏入今年3月,繼西班牙罔顧歐盟總部規定,在減赤措施上一意孤行短短數天之後,荷蘭亦公開承認該國財赤將遠超歐盟新約規定上限,可謂自身難保。更有甚者,荷蘭極右派新自由黨領袖兼荷蘭中間偏右執政聯盟核心人物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不惜火上加油,近期不斷鼓吹荷蘭就是否繼續留在歐羅區進行公投。威廉斯亦指出,英國的緊縮措施效果不彰,顯然是雷聲大雨點小,靠的只是考慮不周的財政收入估算,以及其他財務上但求粉飾櫥窗的障眼法。但由於篇幅所限,本文沒有節錄。

筆者執筆之日正在巴黎出席Global Interdependence Center(GIC)主辦的央行業務會議,探討各國央行處理主權債務的貨幣政策及相關策略,可謂正合時宜。吾友兼Cumberland Advisors投資總監科托克(David Kotok)是日在會上對歐盟時局有如下觀察:

「是次會議期間私下會面的有銀行家、央行高層、投資者、基金經理,與金融市場及經濟事務相關者可說濟濟一堂。我們發現其中一項主題最受矚目:所有與會者都密切注視葡萄牙與西班牙的債券息差,他們都察覺到債券市場已響起警號,表明希債問題尚未了結,雖有歐洲央行大舉注資作為流動性支撐,但希債傳染效應已在蔓延。與會者關注及討論的範圍亦包括強迫換債的集體行動條款,以及面對有政府被迫以追溯方式更改債務結構的做法,投資者如何調整投資組合的問題。雖然表面上保持冷靜,但與會者在探討投資風險時都毫無保留,私底下更是舌劍唇槍,各不相讓。」

_____________


以下文章摘自威廉斯的通訊「奇聞異見錄」2012年3月號:


1957年3月25日,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又合稱「比荷盧」)各派出兩名代表出席在羅馬舉行的會議。與會代表圍坐氣派非凡的巨桌旁,隆重其事在一紙公文上大筆一揮,簽訂名重一時的《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又稱「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於焉誕生;「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亦同時成立,旨在逐步撤銷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並制訂成員國彼此之間以及共同體對外的農業、運輸、經濟關係方面的政策。

2007年,在《羅馬條約》簽訂50周年之際,當年參與條約草擬工作的律師團成員佩斯卡托爾(Pierre Pescatore)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透露簽約表象背後的實況:

「當時各位代表只在一疊白紙上簽字……條約中頭一個標題以及末段的條款都以四種文字撰寫;至於中間的內容,倒沒有人看過一眼。」

如此這般,當年急就章的《羅馬條約》就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歐洲聯盟。當時在場的達官貴人為何要趕忙在一疊厚厚的公文上簽字?原來各國代表都擔心戴高樂將軍不久後一旦重掌法國總統大權會否決條約。

從此之後,歐洲也就逐步邁向統一。

一個歐洲 連串條約

不過,《羅馬條約》其實建基於《巴黎條約》;根據《巴黎條約》,歐洲各國在1951年4月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以修補歐洲大陸因飽受二戰戰火蹂躪而出現的裂痕。此一政治實體由法國外交部長舒曼(Robert Schuman)和法國公務員莫內(Jean Monnet)二人發起,旨在成立一個最高權力公署,以便團結法、德兩國的煤鋼工業,並歡迎其他歐洲國家加入;此舉有利於推動歐洲戰後重建,同時避免各國日後再生衝突。意大利與比荷盧隨即參與談判,最終在1951年4月18日締結《巴黎條約》。

《巴黎條約》與《羅馬條約》之間相隔僅僅六年,但期間歐洲各國為求和平統一,組成一個又一個的委員會、議會、共同體,又在無數會議上呈交不計其數的報告。由此可見,即使在聯盟的草創時期,歐洲各國的官僚主義作風竟已如斯厲害!

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由 「斯帕克委員會」(Spaak Committee)撰寫的《斯帕克報告》(Spaak Committee)為各國進一步合作奠下基礎,在威尼斯會議中獲得通過;會議還議決舉辦政府間會議。該報告為1956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共同市場及原子能共同體政府間會議奠下基礎。

會議議決新成立的各共同體將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共用同一議事大會(現稱「歐盟議會」),一如共用同一法院的安排,但卻不會共用「歐洲煤鋼共同體」最高權力公署。新設的兩個公署將因權力遭削減而改稱「委員會」。由於法國不願再增設凌駕於各國之上的權力架構,新設委員會只具備基本權力,凡重大決議須獲理事會通過。

雖然筆者這樣批評未免有點尖酸刻薄,但任何人在1955年得知歐洲將如此發展合作關係,難道不會對「歐盟工程」的結局心中有數?

《羅馬條約》為歐洲共建聯盟最終修成正果鋪路,使歐盟得以在隨後50年間備受推崇,譜寫出一大官僚架構的光輝歷史。從各國參與簽約及決定棄權的比例,亦能窺見出從當年以至今日一統歐洲的概念在各國之間認受程度之高。

中堅離心 嫌隙漸生

荷蘭既是《巴黎公約》、《羅馬公約》以及隨後歐洲各重要公約的締約國,一直堅定不移支持歐洲大一統,而且在歐盟成員國中,亦素以理財紀律嚴明見稱。相較之下,當希臘與西班牙先後在平衡預算方面桀驁不馴,其他歐盟成員國縱有不滿,亦毫不意外。但當荷蘭宣布無法在減赤方面達標,就難免令人大惑不解。

2011年9月,荷蘭時任首相呂特(Mark Rutte)聯同該國財長德亞赫(Jan Kees de Jager)在《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題為「以逐出歐羅區為最終刑罰」(Expulsion From The Eurozone Has To Be The Final Penalty)的文章,表達二人對歐盟理財不善現象以及歐洲南部成員國不善理財的觀感;文章開宗明義,申明對屢勸無效的成員國絕不姑息的立場:

「歐羅區現時已水深火熱。金融市場風起雲湧,亂局仍未見緩和迹象。要解決債務危機,不但過程錯綜複雜,更須從速採取多項緊急措施。但在撲滅近火的同時,亦須考慮怎樣才能長遠維持歐羅穩定與興旺發展。」

「到底有何可行辦法?答案是恪守各國已簽訂的所有協議,並且嚴格執行其中各項規定。」

雖然歐債舞台一直由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與歐羅集團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幾位領袖主持大局,但兩位一直扮演配角的荷蘭官員竟然公開發表措辭如此強硬的聲明而一鳴驚人。

既然有機會「搶鏡」,兩人亦當仁不讓,索性使出渾身解數:

「……目前困局的主因,在於部分成員國對財務紀律的規定陽奉陰違,在國際金融市場迅速整合之際,其他成員國卻坐視不理,以致一國的重大財政問題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蔓延。

但到底有何可行辦法?我們必須重新掌握歐羅區的定海神針。種種相關規條依然適用,而所有締約國必須嚴格遵守。歐羅區若要以穩定貨幣聯盟形式發揮支援歐洲市場與繁榮的作用而繼續存在,就必須徹底改變舊有的處事方式。」

重新掌握「定海神針」?

二位盡可提出「重新掌握歐羅區定海神針」的建議,但如何落實才是重點。

當然,建議中亦已考慮及此:

「我們的建議可分兩方面進行,並以法、德兩國領袖已提出的主張為依據。首先,我們呼籲以獨立機構監管遵守平衡預算規定事宜。其次,我們認為經常違規的成員國必須予以更嚴厲制裁,而其制定預算政策上的自由度亦須相應下調。

獨立監管須由負責預算紀律事宜的專員主理,而預算紀律專員權力應與競爭事宜專員相當。新任專員應具備清晰而明確的權力,以對財赤超標的成員國制定預算政策的各項規定。第一步行動在於要求有關成員國對公共財政作出調整。

假若調整措施效果不彰,專員可強制違規成員國採取加稅等措施,以整頓財政。至此階段亦可施加制裁,例如減低對違規國的『歐盟凝聚和結構基金』資助,或提高違規國對歐盟預算承擔等。最後階段為預防監管,務求令違規國的預算在呈交議會之前先經專員批核;此外,更可暫時取消違規成員國的投票權。

不願遵從此盟約規定的成員國大可選擇退出歐羅區。凡有意繼續留下者,必須恪守所有相關協議,摒棄向來罔顧規章的立場。日後如成員國有違規章,最終制裁措施為退出歐羅區。」

在歐盟領袖言辭閃爍而又前後矛盾的情況下,能有歐盟成員國的中堅分子如此斬釘截鐵訂出按步就班的行動綱領,實在令人擊節讚賞。

只可惜去年9月畢竟已是明日黃花。在西班牙宣布自行將該國減赤目標定為5.8%(有別於歐盟規定的4.4%)短短幾天之後,對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在2013年3%的減赤承諾仍深信不疑的歐盟各國財長,亦被迫速速通過妥協議案,荷蘭亦勢將變成「歐盟壞孩子」之說已不脛而走:

《經濟學人》:「2010年秋季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荷蘭三大中間偏右政黨的代表笑容滿面,共同宣布合組政府大計的大好形勢,已出現重大變化。其中最大政黨自由民主人民黨當時打算與基督教民主聯盟合組少數聯盟,加上由威爾德斯領導的新自由黨從旁協助,即可為三黨合組的政府在國會中取得輕微多數。今年3月,在一個霧氣繚繞的早上,三黨領袖卻神色凝重,在國內經濟衰退當前苦思如何在2013年預算中再削減90億歐羅開支。」

荷蘭反口 英名盡喪

「根據預測,額外削支勢在必行,否則荷蘭2013年的財赤佔GDP比例就會高達4.5%,超出歐羅區新財政盟約所規定的3%上限。但威爾德斯大概會提出異議,而且更表現出不願合作的傾向:在本周內發表委托英國研究人員編寫的報告,作為荷蘭退出歐羅區的依據。威爾德斯呼籲以全民公投方式表決,並聲稱荷蘭不但未有因參與歐洲單一貨幣聯盟而受惠,更因此而蒙受損失。」

在《經濟學人》上述報道發表10天後,荷蘭也自打嘴巴,英名盡喪:

英國《每日電訊報》:「短短數周之前,馬德里官員央求歐盟布魯塞爾總部放寬預算目標規定,表示現有規定無異於要西班牙『自盡』。荷蘭財長德亞赫等則堅持歐盟應對西班牙所求斷然說不。

由此可見,歐洲一方面狂歡達旦,一方面卻要面對現實: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CPB)指出,該國2013年至2014年間預算赤字佔GDP比例將升至4.6%。新財政盟約生效才不過短短三個星期,如此財赤比例無疑已對盟約的威信造成重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14: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