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69|回覆: 0

[其他] [John Mauldin「前沿思考」] 全民就業 普世目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3-24 20: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全球各地搜集資料六年來,我們也許發現了最震撼人心、最發人深省,而且效用最大、影響最深的事實:安穩就業是全世界人所共求的目標。」蓋洛普(Gallup)主席兼行政總裁克利夫頓(Jim Clifton)在其著作《未來就業戰》(The Coming Jobs War)中,點出這個普羅大眾的基本願望。

他又提到:「那也可算是蓋洛普歷來所作民調中的一大發現,至少那是任何政策、任何法例、任何社會措施所須考慮的關鍵因素;也是任何領袖處理日常事務時不可忽略的因素。」

全球各地每月公布的就業數字,今天已成為國際投資者與從政者關注的焦點。雖然有關數字往往於公布後作出大幅修訂,但各國市場對預期數字的偏差似乎一貫地敏感,隨時有所反應。不過,為何幾年之間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的數字竟會如此備受重視?因為經濟發展趨勢中最關鍵的因素正在於就業情況。消費開支、個人入息、稅收、企業利潤,以及其他種種變數,都會隨就業數字的上落而波動。

筆者與美國獨立商戶聯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 Businesses)首席經濟師鄧克爾伯格(Bill Dunkelberg)正以就業為題合著新書,近期一直忙於研究及資料搜集。職是之故,本欄將由近期開始從多角度探討有關就業各方面的問題。

目前全球「筍工」共約12億份,但求職人數卻數達18億。未來30年內,全球經濟將翻一番甚至隨後再翻一番。今後新職位將如何創造,又會花落誰家?要在變幻莫測的未來職場穩佔一席位,到底有何妙法?

為求問題迎刃而解,不妨先從美國就業情況入手。在探討美國就業發展方向的同時,可以今後數年的就業趨勢以及勞工市場動態兩方面為着眼點。

全民就業目標尚遠

美國整體失業率已由近兩年來的10%回落至8.3%。不過,美國失業率10年前僅為不足5%;踏入千禧年之初更低於4%;而60年前更在3%以下!失業率走向一向難以捉摸,從數據顯示,失業率在衰退之前以至衰退期間可出現顯著增長【圖1】。

注意失業率在二次大戰衰退期後、在上世紀60年代期間,以及列根與克林頓當政時期均曾顯著下降。本世紀頭十年失業率升幅,為何較先前大部分衰退期後升幅為低?最近一次衰退期後的失業率升幅,又為何高於二次大戰以來任何衰退期後升幅?

近數月來美國就業數字整體增長可觀。本年1月新增職位上調6.1萬份而達28.4萬份;2月份新增職位亦達22.7份。職位增長若能持續,本年美國新增職位將可達300萬份。總數達此水平的機會有多大?從近20年來的走勢【表】可見端倪,【圖2】為筆者歸納【表】每月數字得出的結果。

上世紀90年代約有一半時間每年有近300萬份新增職位,但本世紀頭十年內則只有三年新增職位超過200萬份,其中全數為建築業職位,而且自此之後建築業職位已銳減25%。建築業今後數年間可還有望產生那樣多的新增職位?

再看按月就業增長數字,從中可見近13年來連續每月新增25萬份職位並不多見;新增職位數字可觀的月份只得三四個月,隨後數字即顯著下降。以2010年為例,年內新增100萬份職位為其中三個月份的累積。去年2月與3月共有近50萬份新增職位,佔全年新增職位的半數。

上世紀90年代新增職位主要由各種科技行業所產生,並拜美國經濟表現強勁所賜。

到底美國失業率何時才有望回落至4%?不妨先看美國職位流失的情況【圖3】。

在上次衰退期間,美國共流失1000萬份職位,目前職位總數仍較高峰期少700萬份。實際情況其實更差,因為美國每月新增職位要達12.5萬份,才能追上人口增長步伐,亦即每年新增職位須達150萬份。即使美國今後每年的新增職位能達300萬份以上,也要超過四年(約在2016年間)才能回復到2007年4.5%的失業水平。

隨着美國政府職位正持續每月下跌約1.5萬份,而非新增1萬份,要在未來數年間維持職位增長談何容易。近三年來,美國政府職位減少約50萬份,跌幅甚為顯著。

就業機會究竟誰屬?

所謂「勞動參與率」,指的是在職或正在求職者佔總人口的百分比;學生與退休者自然都不算勞動參與者,領取傷殘津貼而非正在求職者也不計算在內。自從2008年以來,美國失業者約有25%已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以往「傷殘」往往視為身體障礙(例如背痛),但自2008年起,美國獲批傷殘津貼者有43%以壓力等心理障礙為由提出申請,其中白領所佔百分比有上升趨勢,每年耗用公帑逾2000億美元,佔聯邦政府收入比例接近一成。據筆者估計,雖然個別獲批者所得津貼有限,但獲傷殘津貼者為數已達1000萬之眾。每年放棄或喪失傷殘津貼者比例不足1%。

上月美國勞動人口(包括在職或求職者)增加47.6萬人,增幅甚為可觀;一般認為求職者有所增加,實由美國人對就業前景轉趨樂觀所致。雖然樂觀估計自有其道理,但可別忘記在近四星期內一直求職者才算失業。美國失業救濟即將完結者人數漸增,儘管有關福利期限已延長至99星期。今年2月,在一星期內不再享有失業救濟者逾10萬人。各種研究及證據清晰顯示,喪失救濟實為求職的一大動力。

筆者多年來一再為文指出,上述情況也是並非單單增加職位就能降低失業率的原因之一。未被視作勞動人口一分子者,如非因為就業環境改善,就會因失業救濟終結而被迫求職。無論如何,勞動參與率都會因而有所上升,以致新增職位至少要追上新增勞動人數,才能令失業水平維持不變。

筆者指出要令失業率回復到合理水平毫不容易,用意不在潑冷水,而在突顯創造就業的重要性。在美國創造就業的火車頭是小型企業和新辦企業,要增加就業機會,美國人就要設法增加企業家。但增聘人手,哪怕只是一名僱員所涉及的繁文縟節以及行政成本,都有可能令小型企業望而卻步。因此,其中有關障礙都應盡可能掃除。

將有新增職位的範疇有好幾方面。美國在2020年之前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應有助產生數以十萬計的直接職位,隨之而來的相關服務職位亦將數以十萬計,而兩類新增職位的待遇都會從優。本欄今後將進一步探討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地區有機會創造就業機會的各種新行業。

就業好轉 隱憂仍存

現在不如將討論焦點轉向筆者認為振奮人心的事情上。假使筆者說美國在今年1月有400萬份新增職位,讀者準以為筆者在痴人說夢。但事不離實,美國勞工統計部每月發表的《職位空缺與轉職調查》報告(JOLTS)結果也證實這一點。

據JOLTS報告,今年1月美國新增職位其實有410萬份。雖然同期也有390萬宗「分道揚鑣」個案。所謂「分道揚鑣」,可指自願離職以轉換新崗位或另謀出路;也可以指被解僱或免職。鑒於自願離職率能反映出在職者轉職意願和能力,近幾年來隨着貿然離職者人數逐漸減少,自願離職率下跌三分一也就毫不令人意外。但解僱率亦較2009年水平下跌三分一,顯見美國就業情況已有改善。

職位空缺方面,好消息是職位空缺數字已從2009年低潮時期回升50%,雖則仍較2007年少100萬份。壞消息是每個職位空缺有超過三人競爭。

由此可見,雖然失業率偏高,美國勞動市場依然活躍而流動性強。鑒於在職者轉職率每月平均為3%,企業招聘的需求確實存在。其實3%的轉職率並不算高,因為過去十年的轉職率平均超過4%。至於自願離職率達1.5%,則反映在職者退休或打算另謀出路的現象。

美國勞工統計部每月發表的報告中有「創業/結業比例」(birth-death ratio)一項,調查所得數據用以估算每月新辦企業的淨數目。在就業人數上升時期,有關企業數字調查往往忽略新辦企業,因為新辦企業未及列入電話名冊中。衰退期過後,新辦企業在創造就業方面尤其舉足輕重。

回頭再看圖1所示的失業率,不禁令人思索為何美國無法一如既往創造就業?為何撇除2005年左右建築業的職位增長,則十多年來在新增職位一環老是停滯不前?若與2000年以前的20年期間數字相比,美國近十年來在創造就業上的表現就更顯乏善足陳。

克利夫頓及其所創辦的蓋洛普民調公司,在研究就業問題方面積累數十年經驗,其所著《未來就業戰》一書尤其富於真知灼見,引人深思,筆者謹向讀者大力推薦。

創造就業動力何在?

克利夫頓近期接受福布斯訪問時被問到以下問題:「今天各國領袖在嘗試創造就業時到底遇到什麼障礙?」

他這樣回答:「其實並沒有實質障礙,只不過想法有誤,錯估形勢而已。任何策略和政策假使以錯誤假設為依據,在執行路上愈走愈遠,就會百弊叢生,當前的局面正是這樣。造成創造就業舉措毫無成效的假設在於以下三方面:

1.  現時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企業精神。我們在創意方面耗費數以十億計美元,又大費唇舌,可惜成效不彰。勇於創業者其實比創新意念來得珍貴,也更為罕見。

2.  美國現時約有600萬家活躍企業,其中99%屬小型企業。各國政府白費時間、金錢,又制訂種種策略,尤其推出各項政策,但求協助需要援手的求職者覓得一職,可說大錯特錯。對求職者應抱的態度是:『求職者到底是創造就業的動力,還是創造就業的對象?』企業和就業機會之間的關係好比馬和馬車,而各國政府一直將重點放在馬車上,卻對馬置之不顧,官員所根據的假設和為未來制訂的措施可謂本末倒置:『見馬(中小企)停了,卻只顧修整馬車(就業機會)。』假使將所有策略和政策反過來協助創造就業者(中小企),馬車就能如常行走。所以說我們空有同情心,卻把邏輯完全弄錯,實在愚不可及。

3.  以為華府對解決就業問題應有對策的想法是錯的。創造就業是城市層面的問題。美國全國各市創造就業的做法大相徑庭,例如三藩市及矽谷的就業市場暢旺如昔,底特律則相反。奧斯汀(Austin)的『馬車』運作正常,奧爾巴尼(Albany)則不然。各城市都應該檢視本身情況,自問有什麼辦法產生經濟能量,為現有企業和新辦企業帶來新客戶?」  

本欄今後將以接連幾期的篇幅進一步探討以上問題。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