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08|回覆: 1

[足球] 精工殞落

[複製鏈接]
簽到
2318

2447

主題

2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體育精神」勳章

發表於 2012-1-27 17:3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n36951 於 2012-1-27 17:47 編輯

黃創山的精工在本地球壇稱王稱霸,好不威風,何以突然宣佈解散?有說是因為足球生意賠本、或黃玩厭了「班主遊戲」。筆者認為,足總因政治緣由打壓精工,使黃意興闌珊,才是精工解散的真正原因。

上週五,電腦突然「啪」一聲便告報銷,莫名奇妙之餘更是心痛,亦使《港波佬》被迫停刊一週。好不容易取回裡面的稿件、資料和照片,才放下心來,但心還是「赤赤痛」(要送舊迎新了吧)。以後,還是做好備份為上!

倘照片真遺失,那只是個人回憶的一片缺頁;稿件則不同,香港足球歷史少見經傳,筆者希望略盡微薄之力,至少能做個簡單記載,以保住這份幾十年裡,屬於大家的美好回憶。不然,就只能無奈站在自己的土地,聽著滿街不屬於香港的語言,徒空嗟嘆!

感想夠了,回到正題。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曾在奧運會上有過一番惡鬥;70年代,中美亦發生了「乒乓外交」。所以說,運動從來都是政治的,而足球也不例外。從70年代開始至80年代末,國共兩黨的對疊,蔓延到香港足球之中。部份本地球隊,因此舉起了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左派以愉園為首,其他有東昇、海蜂,右派則由東方牽頭,後面有傑志坐陣(有說光華是右派,但無從查證,暫不作實),其他為中立球隊。當時,凡愉園與東方碰頭的比賽,都被稱作「國共大戰」。

根據基本的政治和歷史知識,不難判斷,凡是以大量金錢構成的任何強勢,左派人士都必視之為資本主義的象徵,且不被他們所接納(而其實,當今中超還不是這個模樣)。當時,有「愛國商人」之稱,第一位來自香港的國家領導級人物霍英東,在香港足總的影響力甚大。眼見精工和寶路華,用重金邀得本地好手之餘,更引入大量外援雄霸球壇,便為其他捉襟見肘的左派球隊感到不值,遂率領足總一眾高層人士,推出一系列政策,藉機打壓實力較強的球隊,從而「提升」下遊左派球隊的競爭力。

促球隊組全華班 禁用外國球員

霍英東熱愛足球, 亦擔任過相關職位:1974至78年間曾任亞足聯副會長,東亞足球協會稱他為「香港體育界的權威人物」、1970至97年間,擔任香港足總會長達27年,卸任後也尚能發揮「餘溫」。多年以來他出錢出力,今天的省港盃便是由他一手創辦。然而,港足當年由盛轉衰,他卻無可避免地要負上一定責任。

因為身家豐厚和強大政治背景,霍在足總的地位相當高。可以說,在1970-97年間,足總的最高權力皆為他所掌握,其時的管理層因此多為左派人士,並以他為首。

在霍上任足總會長之初,適逢精工冒起,大肆招兵買馬,欲作為一番。隨年月過去,眼見黃創山有充足資本將球隊日益壯大,橫掃港甲各項冠軍,後來又多了寶路華出現,霍開始擔心左派球隊的競爭力。那時,我們的「阿爺」經濟尚未起飛,那像今日般有這麼多錢去支持「黨友」?韓戰期間,歐洲對中國實施禁運,還是靠霍英東冒險調動私人船隊,將物資從香港偷運至內地,解放軍才得以與美軍爭一日之長短。左派球隊資源匱乏,但霍也畢竟是個生意人,很難單因為球隊之間的競爭(實為政治角力),便傾注自己的財產,注資在「友隊」上。再說,他身為足總會長,要直接幫助這些球隊,難免會失之偏頗,招人話柄。

於是,他和其他的足總管理層,便想了個好辦法。與對手抗衡,不一定要增強自己的實力──從行政手段上打擊對手,同樣能夠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原本不持政見,保持中立的兩支球隊,就此成了被足總打壓的對象。據1983年7月29日《大公報》,時任足總副會長鍾逸傑稱,希望在兩年後,將香港的外藉球員數目減至零。他謂,香港是華人地方,不能讓外藉球員的上陣機會,比本土球員要多。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這番話是衝著精工和寶路華而來。各大報章和球迷,都知道「愉園和海蜂一直是該政策的支持方」,而且「精工和寶路華將很大影響」。

據1984年6月8 日《大公報》報導,足總通過了「註三出三」政策,從84-85球季開始,外援數字減至註冊三個、出場三個,85-86季限為「註二出二」,86-87球季開始,所有球隊強迫性組全華班,一併禁用外援球員。

「註三出三」在會議中通過後,黃創保翌日便毅然解散寶路華。當時,港甲頓時痛失一支強隊,球迷無不連嘆可惜,唯視它為眼中釘的「左隊」則大聲叫好。86-87球季,所有球隊不能再有外援球員。黃創山不甘屈服於這種迂腐的制度下,同時覺得香港足球已沒有希望,發展走勢即將走下坡,再「攪波」既沒意思,更會虧本,便在86年季後將精工解散,胡國雄亦隨之退休。

這以後,香港足運發展需未至於急劇萎縮,但的而且確已開始衰退,逐步踏入長達近二十年的低谷期,至近年各界有心人士的努力下,才稍再見起色。

(當年,政策列明85-86球季為「註二出二」,但後來更改為「註三出三」。另外,至89-90球季,全華班制度在不討好的情況下,終告取消。)

棄外援賽事質素降 球迷不捧場終告衰退

環觀世界各地足運發展成功的地方(或國家),歐洲或者太遠,單計日職和K聯賽(南韓甲組),也沒有所謂全面禁止外援球員的政策。莫論足運,一個社會想要進步,也必先要做到多元文化,和諧共融,不同的相互之間,才能夠產生相撞、衝擊,從而引出新思維。不然,怎麼美職會有碧咸、亨利,日職會有白必圖、薛高、龍格堡,各歐洲球隊又會出現不同國藉的球員?所以說,當年港足一蕨不振,實在與全華班政策有莫大牽連。

80年代開始,香港球迷已開始接觸高水平的歐洲足球,但卻沒有因此而將本地波遺忘掉。箇中原因在於,精工和寶路華外援眾多,實力強橫,其他球隊為求競爭,只好力求上進,加強隊伍實力,使港甲精彩非常。加上黃創山、創保二人常邀外隊來港踢表演賽,自然留得住球迷的心。

自從全華班實施後,本地波的高質素球員數量急降,買少見少。歐洲的足運始終相對要發達,單靠華人組成的聯賽,質量和觀賞性自然大減,也就留不住球迷和觀眾,遂紛紛轉看英國、德國等歐洲波。在缺乏支持和資源的情況下,香港足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難關。97年以前,香港全民買股樓,草木皆「升」,人們自然覺得投身球壇不只吃苦還賺不了大錢,實屬多餘。97年金融風暴後,球市更為慘淡:群眾一職難求,市民個個負資產,那有空(或心情)關注沉悶的本地足球?仍記得那個時候,為此燒炭自殺的人多不勝數。小孩如告知父母想投身球壇,屁股不開花才怪!讀好書,學I.T、學金融,畢業後賺大錢才是正途。

今日,香港僅靠幾位有心人托起球市,說難為了他們也實在不為過。曾帶領港隊擊敗新加坡的包勤說過:「當時做教練比較容易,香港有很多好球隊,可以輕鬆從各隊選出精英。不像今日,僅以幾支球隊的陣容,便包辦了整支港隊!」。

展望未來的港隊,未知新上任的摩力克能為我們帶來甚麼。只是,在大環境的劣勢下,這名香港「摩佬」要「做好呢份工」,恐怕不易!

本文提到足總「組華人班」等的動機和觀點,是以歷史資料為基礎作推斷,並無絕對準確之求證考究。如有失實,歡迎提出,並謹此致歉。

Embrace the Moment

「蠢人永遠做蠢事,今次不做下次都會做」

1428

主題

11萬

回帖

28萬

積分

究極元老

賭海小魚毛

積分
283510

「賭神」勳章「雙魚座」勳章「會員交流」分區勳章「自然大使」勳章小遊戲王勳章投資達人勳章十萬帖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精華帖王勳章萬千寵愛勳章傑出成就勳章141榮譽勳章論譠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貼圖之星」勳章「博學多才」勳章「體育精神」勳章「音樂大師」勳章「觀星入門」勳章長時間服務勳章終身成就勳章群組紀念勳章

發表於 2012-1-28 08:27:15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年外援多過本地的情況的確存在(註7出6),這實在過於畸形了,但削援也太急,根本沒考慮過現實的情況,主政者另有目的,難怪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5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