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畢認為,有數點值得一提:①蘋果上季淨賺130億美元,非但寫下企業史上第二高的季度盈利佳績,僅次於埃克森美孚於2008年油價見頂前創下的紀錄,且較另一科技巨企谷歌(Google)一整季的營業額(106億美元)還要高,那自是拜蘋果高達44.7%的毛利率所賜;②蘋果最新一季銷售創出463億美元紀錄,這本來不足為奇,但蘋果在去年同季營業額按年增長71%的基礎上,於接着的十二個月銷售增幅竟能更上層樓,達到73%,以一家市值全球數一數二的超級巨企而論,這應看作第幾期發育?直至此刻,the law of large numbers於蘋果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③集團手頭現金直逼1000億美元,超越標普500指數中474隻成分股中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④老畢早前提過,蘋果雖一再證明能人所不能,惟估值水平跟業績表現成反比,以市盈率衡量,早就「過氣」的思科亦勝於這家如日方中的科技巨星。
蘋果業績與估值之間的差距,勢必成為好淡雙方長期「據理力爭」的戰場。然而,這樣的一家傳奇企業,值得一談的地方絕不限於盈利、股價等投資大眾念茲在茲的元素。《財富》雜誌資深科技編輯Adam Lashinsky近月有新著面世,書名為Inside Apple: How America's Most Admired ─ and Secretive ─ Company Really Works,主要探討蘋果挽留人才之道。書中的一大論點為,蘋果不會待薄員工,舉個例,公司高級董事年薪20萬美元,市道好時花紅獎金可相當於底薪五成,即一年所賺約3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