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務官空降港台,引來員工都強烈反彈。他們是多餘,或是正捍衛著一片不受政府、不受商業元素影響的傳播空間。轉載一篇評論,以供參考。
香港觀察:「香港BBC」的宿命
自由撰稿人 呂意
該說香港電台是媒體?還是說它是政府部門?這就是港台(香港電台的簡稱)的宿命。
因為香港政府決定委派專門執行政策的政務官當公營廣播機構香港電台的最高領導人,讓這個媒體/部門吸引了社會的眼球。
在港台工作的人,都喜歡以「香港BBC(英國廣播公司)」自居,要追溯港台的歷史,是員工曾經可以申請到倫敦BBC工作,或作短暫交流訪問,現在的管理層,不少是和BBC有點淵源。可是,在主權移交已經十四年,還是不會聽到港台中人說自己是 「香港的CCTV(中央電視台)」。
這反映了問題的關鍵:港台一直被當作進行公營廣播的載體,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喉舌,但港台的資金來源自政府,編製也是政府部門,所以港台還是要為政府政策作各種宣傳和配合。
任命在測試港人底線
雖然「身世」如此,香港電台還是被社會大部份人當作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一個重要的指針,所以,當港府決定要派一個對公營廣播完全沒有認識的政務官出任香港電台的最高領導人﹣廣播處長,那便不只是在挑戰港台員工的底線,其實也是在測試香港人對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底線。
港台和BBC在英國的覆蓋率並不相同,在電台方面,港台和另一個商營電台的收聽率相若,不同的,是港台有老人節目和英文電台頻道等,這些都不是賺錢的節目,只有港台才做。在電視方面,和BBC擁有多個主要頻道不同,香港電台電視只是一個部門,不是一電視台,連最基本的頻道都沒有,節目都是在商營電視台播出。
曾經有人形容,港台作品就像素菜,它不一定美味,但它一定健康,而且是生活必需的。所以,港台影響力並不是當主流媒體,而是這機構不受商業壓力左右,更能沒牽掛的去做商營媒體所不能做的事,如揭露一些地產商的行事手段,這都是需要關注廣告收入的商營媒體較難進行的。
近日香港一個商營電視台出現了港人不能接受的「有償新聞事件」,更突顯了公營廣播機構對香港的重要性。
公營廣播命途多舜
當任命宣佈,香港中文大學便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被訪問的663名市民中,接近一半對港府委派政務官出任廣播處長有疑問,也認為會影響港台的編採自主權 。
這些疑問和擔心都很正常,也在港府預計之內,但問題就是今天的政府是否在意市民這些關注。從現在的情況看來,經過近20年來多次的檢討,一個本走向獨立於政府的公營廣播機構繼續成為政府部門,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香港政府領導層就是不要港台做「香港BBC」,而是要努力去做「香港CCTV」。
同是政府部門,在過去近十年,港台都沒有資源進行公務員的招聘,員工每年都要續約,從人力資源角度而言,你是否願意當一份沒有升遷的工作?在機構的角度,便注定會青黃不接,員工如流水般進出。
香港人珍視價值的消失
而且,這個任命是要告訴你,不論你對公共廣播有多了解、有多賣力,你最後還是幹不了廣播處長,因為這份工作是由政府指派一個不用了解公營廣播的官員出任。
當然,不少人會質問現在個別紀律部門都是由政務官出任首長,那香港電台為何要有例外?這些部門一樣表態反對由政務官出任首長,否則當年港英政府就不會把公務員分為政務和專業職系,但由於他們是紀律部隊,不能走得更前,而港台的本質和本業就是媒體,當然可以往前一點。
更重要的,是港台的公營廣播概念,其實就是港人嚮往的價值,有若民主和自由,就像港人對普選的訴求,因此,每年的「七一遊行」,都會見到遊行隊伍中拿著「撐(支持)港台」的旗幟,而且不只是一年,是每年都有,那是要求港台做好真正公營廣播的一種訴求,是對這種價值的珍視。
因此,如果港府認為市民只當港台是一個政府部門,只需要由政務官掌大旗,進行一貫推行支持政府施政的工作,現在或許不會看到有怎樣的問題,但是香港珍視的一種價值會消失,最終淪為中國一個千臉一樣的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