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在熱蘭遮城的西邊與大員市之間,鄭軍置有十八門大砲,在熱蘭遮城、烏特勒支碉堡與鳳梨園之間,鄭軍置有十門大砲,倚熱蘭遮城對面的北線尾,鄭軍置有二門大砲,三處共有三十門大砲處於有利位置,三地的鄭軍軍旗迎風飄揚。
上午九時三十分,三十門大砲同時向熱蘭遮城及烏特勒支碉堡開砲,砲彈不停擊發,原本單日砲彈量以一百發為最高,但是該日僅僅上午的砲彈量業已超過一千發,原本位在高地築有堅強防禦工事的烏特勒支碉堡,因被大量砲彈擊中成為廢墟,駐堡荷軍大多陣亡。在熱蘭遮城的揆一看在眼裏,心知肚明以荷蘭人在台灣的軍力即使再加上那支臨陣逃脫的艦隊,也無法戰勝鄭軍。所以不得不下令外圍的兵力撤退至城內。烏特勒支碉堡的失陷,熱蘭遮城就成了烏特勒支碉堡砲口下的獵物,再要守城已經不可能了。
鄭軍仍然不停地砲轟,到下午六時才停止砲擊,總計全日共擊出二千五百發砲彈,所有的荷人都因這強大的砲擊喪膽,不可能的二千五百發砲彈在不到九小時的時間內發出,若不是鄭軍大量加裝大砲,就是有神明相助,每人心中了解鄭軍有足夠的實力進城屠殺,心防於是崩潰,一時城內彌漫著投降以求生存的氣氛。
揆一揆一召開評議會議,希望藉會議將頹喪之氣驅離。他此時仍不忘鼓舞士氣。會議只有揆一發言,要求大家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但是沒有人提出任何一句附和的建言,也沒有反對,全都死氣沈沈。揆一逕自向外公告,經全體評議委員決議,其結論是「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
一月二十六日,鄭軍將所有的籃堡向熱蘭遮城移近,同時荷軍尚有一處設於城外,控制海上通路的木柵砲台也岌岌可危,一旦木柵淪落,連逃亡出海的機會也喪失了。以前逃亡奔向鄭軍的士兵Hans Jurgen Radys亦不時替鄭軍心戰喊話,宣揚傳達投降的好處,並一再指出防守的不可能。
二十七日再度召開評議委員會議,會議中有人提出國姓爺曾經由傳教師韓布爾克招降,承諾將保障荷人的生命財產。揆一思及這項保障是在九個月前,不知現在是否仍然有效,況且當時已回覆要「與城共存亡」,不由得心亂如麻,不再發言堅持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全體委員決議向鄭軍投降,並授權長官揆一與鄭軍媾和,希能達到保障生命財產及有顏面地投降。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傷亡,降書在當天下午二時送到鄭軍手上。
在此戰役,荷軍共有一千六百名兵員陣亡或病故,熱蘭遮城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產計四十七萬一千五百荷盾(Florijn)呈交給鄭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