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多面睇 李兆波
較早前接受收費電視的訪問,示範在通脹環境下如何更好地使用金錢。5月的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5。2%,比起金融海嘯前2008年的一些月份如2月及7月的6。3%還有一段距離。可以預期,在量化寬鬆及國內CPI屢創新高的情況下,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很快便會超越6%,甚至7%,這點我在年初時已指出。
在通脹環境下,影響最大的首先是低收入人士,他們的工資升幅一定追不上通脹,他們買到的東西一是越來越少,或是買到質素越來越差的東西。必需品如食物,日用品都是花錢買回來。香港的土地珍貴,基本上沒有可能靠自家種植以應付生活所需。國內來的新移民應該感受到生活的壓力。6000元對他們來說是甘霖。政府由宣布到派發花上大半年,可能是擔心加劇通脹。經濟學家對派發6000元會否加劇通脹莫衷一是。其實香港的通脹很大程度是外圍的因素引起,人民幣,國內的CPI都是元兇,加上香港獨特的地產結構,公屋商場基本上是上市公司所擁有,以利潤為主導。不少團體做的研究顯示在公屋商場買的家常便飯「三一湯」的成本是全香港最高,令居民百上加斤。
退休人士的打擊也不少。他們有一筆儲蓄作為退休之用,若在退休初期遇上高通脹,花的錢便多了才可以確保生活質素。於是剩下來的錢比預期少,以後的投資本金少了,投資回報要多一點才可以在退休後期有足夠支出。相反,退休初期遇上低通脹,花的錢便少了,剩下來的本金較預期多,投資的回報會較好,生活水平會較高。
通脹是宏觀的因素,只要生活在那地方,是避無可避的。 剛推出的iBond預期有4至5厘年息,每人一手,本金一萬元,每天有一元多作打擊通脹之用。一元多可以做什麼呢?相信豬肉,麵包,廁紙的升幅不止一元多。就算政府發行一千億的iBond,每人十手,每日也只有十多元作打擊通脹之用。因此在個人層面,有更積極的投資及在市場上引入多些競爭,可以有效地減少通脹帶來的打擊,後者更是政府應做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