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財經日報
香港點心債:民企代價大
隨著中國央行的進一步加息,內地企業面臨的貸款環境正日益艱巨。有跡象顯示,內地企業以及那些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外資企業正在加速赴港融債,以充分利用香港與內地的息差環境。但是在境外融資大賽中,民營企業付出的代價要高于國有金融企業,也遠高于外資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7月7日獲悉,銀泰百貨公司(01833.HK)將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點心債(即以人民幣定價、人民幣結算的債券),據市場人士介紹,這批債券的定價區間為4.5%~4.75%。該批債券已經分別獲惠譽及標普的BB級(前景穩定)及BB-級(前景穩定)評級。
銀泰百貨並不是第一家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百貨公司。今年初,中國春天百貨集團有限公司也在香港發行了一批點心債,為期3年,息率為5.25%。
如對比銀泰與本周三發行的美國卡特彼勒點心債,令人大跌眼鏡。後者的兩年期債券的年息率最終確定于1.35%,還不到銀泰百貨的三分之一。而且卡特彼勒還獲得了超過23億元的認購,如果加上該公司去年11月發行的10億元點心債,則以33億元的規模高居香港境外企業點心債融資之首。
何以卡特彼勒能獲得如此優勢的融資成本?有人可能會說,從公司性質來說,此次發債的是卡特彼勒金融服務公司,主要從事金融租賃業務,與銀泰百貨不屬於同行業標準。但這種論斷未必有說服力——就在5月27日,同樣從事金融租賃業務的中國企業遠東宏信(03360.HK),其3年期點心債息率就高達3.9%。
從人民幣債券的供求角度來看,其實銀泰大可降低息率,因為目前點心債仍屬供不應求。香港人民幣存款截至5月底已高達5488億元,港資銀行給散戶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不足1%,它們有足夠的動力來吸收這些高息的點心債——這也是境外點心債息率一直低於在岸人民幣債券的主因之一。
那麼銀泰、春天百貨與卡特彼勒這三者之間的息率對比說明瞭什麼呢?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結論是目前中國非金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信用評級方面未獲得國際評級機構的認可,這是限制中國企業未來在境外融資的主要阻礙之一。
從過往來看,中國政府債券因為等級較高而可以享受低息優惠,而中資銀行或這類銀行的金融機構也因為貼近政府評級而獲較好的評級待遇。但中國的民營企業,或是非金融類公司,則在評級方面完全缺乏外資同行相同的待遇。在文首介紹的三個債券中,卡特彼勒債是唯一獲得標普A類、穆迪A2類評級的。
當然,民營企業缺乏融資渠道,也可能是其不得不“加息”引資的原因。民營企業在境內融資成本高昂,且缺乏管道。相比之下,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仍是一個較好的融資場所,即使這個場所可能要求民企提供更高的息率,相比境內高達近10%的成本,銀泰百貨的4.75%仍然劃算。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的民企都有銀泰這樣的優勢。境外人民幣要轉至內地需要面臨商務部、中國央行及外管局三道關卡。目前僅商務部在今年2月25日發文,明確要求外國投資者如果需要以人民幣投資境內,需要獲得商務部批准。而央行與外管局在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出台,因此只能以個案審批形式處理。要將離岸人民幣挪回中國內地,企業一般只能以股東貸款或是增資方式獲得央行及外管局的審批,費時較長,對於大量境內民營企業來說,還仍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