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港差距
香港回歸祖國將近14周年,中港兩地經濟日益緊密合作,但兩地文化仍然各異,尤其在金融業務的合作,香港更是採取摸着石頭過河的策略。每逢內地推出新法規,除了中國的官方解釋外,香港就只有自行解讀;萬一誤解中央意思,更可能是先行先試後突然煞停。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就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出一份新的通知,亦考起一眾本港銀行家,紛紛向外尋求更專業的解讀。
有曾北上內地工作好一陣子的銀行家透露,內地的通知字眼一向含糊,連內地行家解讀政策,有時也眾說紛紜。他笑稱,即使已和內地官員熟絡,可以直接致電具體請教,但每個官員的解讀方法又會不盡相同,教人無所適從。在無計可施下,大家唯有以行動摸底,待業務碰壁了、被叫停了,方知監管部門取向。
最近一份由內地官方媒體先行報道的新通知,則纏繞了本港銀行界、以至傳媒多日,各人詮釋大不同。其中就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FDI)的一項,人行明文提到目前正處於個案試點階段,市場則解讀為:有關措施快將正式全面出台的信號。銀行界中人則稱,單從條文字眼,並沒有任何新奇事物,必須以政治層面才能參透人行意思。
事實上,「官腔」一向難明,在技術細節用上「官腔」,更是艱澀。雖然新通知是由內地發出,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理解過後,可向本港參與者分享,在一國兩制下為香港的金融界增加透明度。
李家欣
大陸根本是一個人治的社會,所有法律,政策,規定,指示都可以隨長官意志任意解釋,基本法的一再釋法便是例子,法規的意思甚至可以隨當事人跟黨官的關係而有所不同,白紙黑字的公文不可憑藉,長官的話才是說了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