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85|回覆: 2

[其他]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13/12/2010) - 港經濟「吸毒」27年暫不宜戒

[複製鏈接]
簽到
128

367

主題

3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0-12-13 13:4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0 年11月至2011年6月是QE2期。明年有沒有1月效應?過去5年中4年有,不知2011年有沒有。低利率肯定令債券價格上升,至於能否令股價上又是另一回事。參考2002年日本最瘋狂一次量化寬鬆政策【圖】,雖然令日經平均數一度大幅上升,隨着量化寬鬆政策停止後日股又打回原形。





美股又如何?股價升降主要由企業純利決定而非利率(公用股例外),降低成本亦可令企業利潤短暫上升,例如2009年及2010年。令企業純利有突破性上升,還需依賴推出新產品或成功的收購合併(例如1990年的滙豐﹝005﹞,成功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過去十多年利豐集團﹝494﹞的大量成功收購及騰訊 ﹝700﹞成功發展QQ)。

當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及2009年3月美國政府批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政策之時,我們再次進入貨幣泛濫時代,亦即容易賺錢時代。初期人們都不相信,錢賺得如此容易,隨着時間過去,愈來愈多人加入,令股市及樓市變成「鬥傻」遊戲場,而不知道危險已在前面。例如2009 年8月起人行逐步收緊銀根對A股造成的影響。

美國30年期長債利率由1980年中的15厘,開始回落到2008年底金融海嘯高潮才止跌回升。2009年3月及2010年6月在量化寬鬆政策下長債利率略為回落,但改變不了債券熊市由2009年開始的命運。情況有如1930年代開始共花了40多年時間,到1980年才完成債券大熊市。

上次低利率期由1932年到1938年(共6年),這次由2009年1月起計理論上要到2015年才進入另一段高息日子(亦可能早點開始)。美國失業率又接近10%,美國樓價自2007年起至今仍在回落,歐債危機下歐羅亦向「零利率」區進軍,油價由35美元一桶升上90美元,金價打破1400美元,道指 2009年3月起止跌回升……美國出現兩個不同世界。

日本量寬效果曇花一現
現實世界、經濟仍在衰退,金融市場則熱火朝天。來自現實世界的利淡消息反成為刺激金融市場上升的理由。最後是現實世界被金融市場改變,還是金融市場臣服於現實世界?1995年4月日本推出首輪量化寬鬆政策,令日股大幅上升十多個月、日圓滙價大幅回落。1998年4月日本第二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日股已不再上升,日圓繼續回落,之後推出第三次,第四次量化寬鬆政策,股市及滙市接近沒有反應。

貝南奇認為美國失業率在5年後才回落到5%,上述估計個人認為仍是太樂觀。因為美國工序早已出口到外國,一去不返。聯儲局希望透過增加貨幣供應去刺激美國通脹率上升,可惜連通貨膨脹亦出口到外國(例如印度同中國)。美國經濟2000年起已進入「三低、一高」時代。即低利率、低通脹率、低GDP增長率、高失業率。

在聯滙制度下香港金融市場只有跟着美國走,但香港樓價卻跟內地走,令2010年香港市場出現金、股、滙、樓價齊升局面。聯滙制度的缺點是香港政府失去對利率的控制權,例如1990年中東危機後美國經濟步入軟着陸期而減息,香港面對中國經濟欣欣向榮而出現過熱。

理論上香港政府在1990年應為經濟降溫,在聯滙制度下政府反而宣布減息令經濟火上加油,恒生指數由1990年2月2日的2697點,上升至1997年8 月7日的16820點,升幅達到523%,樓價由1990年2000元一呎,上升到1997年12000元一呎。1997年8月亞洲金融風暴出現,香港理應減息抗拒經濟下滑,政府為捍衛聯滙制度反而加息令恒生指數一直回落到1998年8月13日6544點,跌幅61%,樓價更回落到2003年第二季 4200元一呎,跌幅65%。


--------------------------------------------------------------------------------

今天聯滙制度在港已執行27年,香港經濟已完全適應了此制度,取消聯滙制度反而不妙。我們不妨參考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人民幣升值21%的結果,反令更多熱錢流入及流走,引致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上證指數由1067點上升至2007年10月16日6124點,升幅473%後又大幅回落到2008年10月28日1664點,跌幅72.8%。說得不好聽︰香港經濟吸毒27年,欲戒毒必需付出沉重代價,目前是最不適合開始戒毒的日子。


--------------------------------------------------------------------------------

1980年留港炒樓炒股者經歷過1981/1982年的熊市、1987年10月股災、1989年「六四」事件、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3年沙士疫症、2007年10月環球金融海嘯……成功的是少數,失敗者佔大多數。各位要記住1980年至今是美元利率回落期,即全球資產升值期。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A股同樣經歷一個超級大牛市及超級大熊市,21世紀面對的是美國戰後嬰兒退休潮、中國人口紅利結束日子及美國樓市去槓桿化。

世事每十年一轉,1970年應買金、1980年應買日經平均數、1990年應買納指、2000年應投資資源股同黃金。2011年又如何?以金價計1970 年45美元一盎斯,現在超過1400美元。即今天美元購買力是40年前三十分一。今天月薪9000元的打工仔相等於1970年300元。恒生指數1970 年1月是100點,現在23000點,上升230倍。樓價1970年100元一呎、今天賣8000元,上升80倍。過去40年工資雖然上升30倍仍然追不上恒生指數同樓價升幅,此乃社會走向兩極化背後理由。

過去10年油價大升後美國自2005年起對石油需求出現溫和下跌(今年每天消耗1893萬桶已回到1998年水平,較2005年最高峰時期2080萬桶減少9.5%)。世界石油需求上升來自新興工業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等。中國不但需求上升同時在增加石油儲存及大量購買石油期貨,例如5年後的石油期貨價每桶 100美元,較現貨價高,令OPEC產油國不用在目前增產(只需拋售期油合約便可保障未來收入)。中國已在努力建設輸氣管及高鐵,或遲或早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亦進入低增長期。

油價在2007年8月時只有78美元1桶,聯儲局在2007年9月宣布大幅減息令游資大量流入石油市場,刺激油價由78美元一桶升至2008年8月147 美元。換言之油價由78美元上升至147美元一桶是貨幣政策造成,而非石油供求出現改變。如以能源成本計,一桶油價相等於天然氣6000立方呎售價,因可產生相同的熱能。如用天然氣售價計算石油合理價應是23美元1桶。

由於天然氣運輸不方便,加上近年油頁岩開採技術出現突破,方法是利用高壓將含有化學物質的水打入油頁岩,令天然氣從中釋放出來,令近年天然氣供應量大增及售價回落,當天然氣釋放完後石油便從油頁岩石中溶解出來形成新油層,可用正常開採石油方法開採。估計未來來自油頁岩的石油已可供應全美石油10%用量,令美國入口石油進一步減少。

上述開採技術專利權到期後估計各國皆採用,到時來自油頁岩的石油供應量可佔全球石油總供應量10%以上。另一因素是每次汽油零售價超過3美元一加侖(85美元以上一桶),美國消費者便會自動自覺節約用油,相信這次亦不例外。

燃氣液化煤搶石油生意
伊拉克民選政府今年開始同外資企業簽採油合約,伊拉克每日石油產量將由目前240萬桶一天,到2017年上升到1200萬桶一天,超過目前沙地每日產量1050萬桶一天。伊拉克石油存量1431億桶,僅次於沙地阿拉伯。

液化煤亦進入大量投資期,未來成為石油最大對手。OECD估計未來25年煤需求將愈來愈大(其中90%來自中國),今天應投資煤礦股而非石油股。所謂電動汽車、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企業有賴政府政策支持才產生利潤,一旦沒有政府政策支持,全部都是蝕本生意。

17

主題

2045

回帖

45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450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0-12-13 14:29:47 | 顯示全部樓層
Good analysis and referenc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4638

回帖

1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15622
發表於 2010-12-13 21:42:16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 you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1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