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華逢
河北、山東、重慶、陝西等二十多個省市的滅村毀村運動,令數以百萬、甚至千萬農民,拿着微不足道的賠償而被迫遷入城市,又或搬入那些「新社區」。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被上樓」,源於中央一項新的土地政策。負責管理全國土地的國土資源部,兩年前頒佈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管理辦法》,至今已容許十九個省市做試點。這個《增減掛鈎》辦法,簡言之就是,城市若想增加土地供應,須在同區內增加相應的農田面積。土地現已成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去年全國賣地收入多達一萬五千億元,今年已突破此數,而城市地價是鄉郊的幾十倍,對地方政府而言,增加城市土地供應的誘因很大。
不過,城市土地供應受制於兩大因素,其一,城市本身的空置土地有限;其二,中央定下各城市用地指標,每年最多只能推出某個面積的土地,用作發展住宅、商業大廈等。對於第一個因素,地方政府尚可把市區內的工廠、醫院、大學、車站、公園等,搬到市郊,又或以舊城改造之名,強迫居民搬走,空出的土地就可拍賣。至於第二個因素,則是地方政府「緊箍咒」,而《增減掛鈎》辦法就為他們解咒。只要增加農田面積,就意味着增加城市土地供應,庫房收入會大增。有錢了,地方幹部就可推出更多偉大項目,刺激當地經濟,造就一項項政績,成為升官本錢,更何況透過這些項目,官員及其家屬還可上下其手。如何增加農田面積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將農村鏟平,整理後恢復為農田,村民則搬入城市,又或集中在新建的社區。由於村屋佔地較多,除了起居的宅院,還有放置農具、農作物及飼養牲畜的農舍。相反,農民「被上樓」後人均佔地面積大減。
山東諸城市估計,將七十萬農民集中居住,也就是滅村復墾後,可令城市增加八萬畝土地供應;河北省消滅七千五百條村莊後,估計可新增五十萬畝城市建設用地。即使每畝城市土地的地價為十萬元,也分別為地方政府進賬八十億元和五百億元。這種一本萬利生意,任誰都做!就這樣,一場全面性滅村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這可是對中華民族毀根滅源的事呀!如果農村被毀,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摧殘,比中共建政及文革尤有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