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改方案導致泛民的大分裂,對自認泛民中人的我來說,感到痛心、惋惜與無奈。我不願意相信自己認識了多年的民主黨人真的「背叛民主、出賣港人」,我寧可主觀地把這場大分裂界定為「政治原則與政治現實」嚴重衝撞的惡果。
從堅持政治原則的角度看,民主黨的做法是會引起非議的;但是,從接受政治現實的角度看,它也許可以獲得人們的諒解。
從堅持原則角度看令人失望
從堅持原則的角度看,民主黨令人失望的地方在於:
一,在與中共的談判中沒有堅持(注意:我不用「放棄」一詞,因為民主黨仍聲稱她沒有放棄)自己政綱中開出的三目標。而其中一條,即廢除功能組別,更是整個泛民聯盟的共同綱領和合作的政治基礎。政綱是政黨的生命線,也是政壇上劃分中央、自己、同路人的重要依據。相信民主黨從泛民陣營(包括民主黨內部)的激烈反彈可以看出這樣做實屬不智。
二,在處理中央、自己、同路人三方關係上出現了偏差。民主黨在踏入中聯辦之前曾有人徵詢我的看法。我指出,這次中共願意溝通,一是因為北京有求於香港民主派(只要細心留意親北京報章的言論即可看出);二是因為有50 萬人支援「變相公投」,公社兩黨功不可沒(《聖經》羅馬書8:28 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說,溝通是可以的,但對北京而言一定要堅持原則,對公社而言要避免分化,對自己而言要增強對「統戰」的免疫力(我更具體指出,切忌有「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的心態)。從事情的發展看,顯然民主黨沒有妥善處理好這三個關係。
三,低估了市民的民主熱潮,也低估了市民抗爭的成效。從2003 年50 萬人上街示威開始,直至今年「80 後」異軍突起,市民對民主訴求愈來愈強烈,隨着「余曾」辯後近七成人判曾蔭權敗陣,這個大好形勢更可以成為民主黨向中央據理力爭的強大後盾。
不意在這個民主派氣勢最強之際,民主黨卻鬆動了自己的原則,能不讓人嘆息?從政治現實的角度看,民主黨的做法也許可以獲得人們的諒解。
從政治現實角度看可獲諒解
一,從選民角度看,她滿足了人們希望民主化能向前踏出一步的訴求。
根據民主黨的「優化功能組別」方案,議會裏民選成分確是增加了;而擁有第二票的選民不再僅僅局限於原功能組別,從而糾正了過去的不平等。對於一貫比較務實的香港人來說, 自然覺得「有糊先食」,可以接受。所以很多人都接受「進一小步好過原地踏步」的做法。
二,從政黨的角度看,她使得民主黨成為中央政府一個不容撇開的政治對手,增強了民主黨今後在特區的政治分量。
任何政黨都應該以最終成為執政黨的目標邁進,民主黨有此企圖心是很正常的,而她的妥協方案有利於她邁向這個目標,因為:
第一,初步打開了與中央政府的溝通。既然根據《基本法》﹐中央是香港權力的最終來源,則打開這種溝通對民主黨今後邁向執政黨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民主黨的方案,催生了「超級立法會議員」。他們理論上的選票基礎最高可達64 萬,將遠遠超過目前任何一位立法會議員,換言之他們的實際政治影響力將僅次於特首本人。根據目前香港政治生態,將來這5 個「超級立法會議員」很可能就在民建聯和民主黨之間平分,這就使民建聯和民主黨有可能形成兩股執政力量。當然從目前情况看,北京在未來10 年內都不可能讓民主黨執政,但至少民主黨通過這個方案,使自己晉身成為有可能治港的政治勢力。
令民主黨妥協的統戰武器
雖然從政治現實角度看,民主黨的妥協方案可以諒解,但必須指出,這個方案的風險是巨大的。
風險之一:它將使「功能組別」萬古長青。正當中央費煞思量,謀求「合理化」功能組別,甚至不惜考慮通過人大釋法來重新定義「普選」,使「普選」能包容「功能組別」之際,民主黨的建議正正給中央一個不可多得的證據來證明「普選」與「功能組別」並不相悖。特別是將來產生出5 位「超級立法會議員」後,他們擁有的政治影響力將遠遠超過現有的立法會議員,到時要他們自覺地廢除自己,將是一件難若登天的事。到時, 「溝淡」功能組別的良好願望很可能變成相反的「濃化」了它。
風險之二:就是民主黨被異化成為另一個民建聯。這個風險是不容低估的,因為《大公報》6 月26 日已有一篇評論提出要把民主黨領導層「轉變為愛國愛港的政治人物」。
必須看到,中共的統戰政策,無往而不利(中共自詡統戰為它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統戰的武器庫裏,盡是針對人性弱點的利器。財、色、權,僅是其中的表面,我相信這些「形而下」的東西動搖不了民主黨的領導層,這點我對民主黨領導層還是有信心的。但是,接近權力的亢奮、或者在備受禮遇吹捧以及表面獲推崇尊重後的怡然自得感,則恐怕大多數人難以抗拒。這次政改方案,令民主黨妥協的,是一種認為可以通過妥協為香港市民爭取到多一點點民主的成就感(而事實上這一點成就也確實來之不易),成為促使民主黨不再堅持其原訴求的主要武器(其他的輔助性武器則包括被奉承為「識大體、顧大局」;或者所謂「理性、務實」的高帽等)。在中共壟斷了各種政治資源的環境下,民主黨被異化的風險還不高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