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最近沒有一件個案,會較富士康(2038)的員工接連自殺事件,更能夠引發人們對經濟、政治、社會、財經各方面不同範疇的思考。基本上,無論你是哪方面的評論員,都可以從這件事件找到題材,得到啟發。既然坊間這麼多的人才,已經對富士康事件作出成千上百的評論,還有沒有新聞角度值得探討?
三日前,Steve Jobs向外介紹iPhone 4,當他準備細數外形設計的特點時,打趣說:「如果你們已見過新iPhone,可以叫停我」,用自嘲回應早前懷疑iPhone 4的原形設計外洩事件。原形外洩可以是意外,亦可能是人為宣傳技倆。但就算是真正意外外洩,涉案者都是美國蘋果的員工,而非盛傳將會代工的富士康。
甘於薄利多銷不轉型
如果富士康一直是替蘋果代工生產各類產品,那麼郭老闆為客戶做的保密工夫應該是到家得不得了,到目前為止仍未出亂子。如果iPhone的確是由富士康代工生產,就令人心裏出現兩個疑問:如此高科技藝術品,怎會是珠三角月入千二蚊的女民工可以單憑雙手可以製造得了?更甚的是,替蘋果做了代工這麼久,學曉了這類小家電是如何製造出來,郭老闆為何不做埋上游,自己創製一部「台phone」?
第一條問題,相信富士康一定有點高科技儀器在場,才可以為蘋果長做長有。一句「血汗工廠」,將富士康打成靠剝削勞動力而發達的無良僱主,太過容易。血汗工廠珠三角多的是,為何只有富士康可以有近八十萬名員工,必定有其板斧。
第二條問題更值得思考。所有代工企業都希望有朝一日脫離替人微利製造生產,轉型為推出自家品牌,與客戶爭一日長短。大概99%的內地品牌,都是行過代工之路,絕少橫空而出,一開波就自己開品牌。
富士康替這麼多的品牌製造電子產品,一句要推出「富士康」牌手機,以人力物力,至少可以在內地稱霸。再要衝出世界,亦可以出手買起Motorola,變成「Foxcorola」,學Sony Ericsson發揚光大。
還有,如果富士康牌手機一出,自然不能為其他品牌代工。要一下子另找廠家代替富士康八十萬人的勞動力,相信都幾頭痕。換言之,富士康牌不只在市場上面對面打低對手,這令各大敵人的後攔起火。要由廉價代工變身自家品牌,富士康最有實力。
但為何一直沒有這樣做?為何一直甘於毛利率愈壓愈低,做10蚊生意賺1毫子?為何中小廠家都日思夜想要有自己的品牌,反而台灣首富沒有全力行這條轉型之路?
郭老闆是成功生意人,應該從最理性的生意角度去想。每盤生意最後都是計數,犯法生意有人做,蝕本生意無人會長做。微利的生意做到八十萬人的規模,就是大利。你說管理八十萬人是相當困難導致員工跳樓?但要不斷創新,做到Steve Jobs每次出場都技驚四座,其實更加困難。
iPhone 4號稱有過百項新功能,全新外形,都被批成未夠令人驚喜,股價未能彈升沖喜。做廠的只要每一個工序都做好少少,減低少少成本,就可以提高盈利。換言之,做廠的聰明才智,大概七成都是用於廠內的各處細節。
明白自身強項
相反,Steve Jobs的聰明才智是放眼於一個並不存在的世界。利用iPod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音樂販賣市場,用iPhone重新發明手機,用iPad將以往半死不活的 tablet市場起死回生。雙眼能夠望見一些並不存在的東西,是一對曉做生意的「鬼眼」。
所以,郭老闆安於代工是明白自身的強項。統領得了八十萬人,並不一定能夠駕馭消費者的行為。了解自己而不做無謂白日夢的人,是地上最強。富士康過得了這一關,將來會更厲害。
www.theointegration.com
天奧共盈|盈商奧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