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的言行,不僅引發了國際關係波動,更將日本長久以來的地方經濟結構性問題和觀光立國政策的社會衝擊推向風口浪尖。分析指出,高市早苗的政治基礎來自於日本的「鐵鏽帶」,其立場正是地方經濟困境與隨之而來的排外情緒在政壇上的反映。
日本經濟面臨的「一極集中」問題日益嚴峻,資源與人口持續匯聚首都東京,導致東京與地方城市的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以高市早苗的家鄉奈良縣為例,這個古都的經濟表現持續惡化。根據 2023 年的統計,東京都的人均 GDP 高達 810.5 萬日元,而奈良縣僅有 293.8 萬日元,為全國最低,兩者差距已達 2.8 倍。即便在關西地區,京都和大阪等歷史名城也面臨經濟增長乏力的困境,顯示出地方經濟的「虎落平陽」心態。
這種地方上的經濟失落感,催生了一批高喊「Make xxx Great Again」口號的鷹派政客,包括大阪的橋下徹、吉村洋文,以及奈良的高市早苗,他們本質上是「關西地方主義」的代表。
為振興地方經濟,安倍政府曾大力推行「觀光立國」政策,吸引大量中韓遊客。然而,這項政策的紅利分配極度不均,成為社會不滿的導火線。
結構性就業偏差: 觀光服務業需要大量會說外語(尤其是漢語、韓語)的人才。這使得不諳外語的普通民眾難以從事相關工作,無法享受到觀光紅利。
「離岸經濟」難以參與: 許多簡易住宿設施(民宿)和「白牌車」服務,由外國投資者或移民經營,專門服務同胞遊客,形成一種「中國人在日本服務中國人」的「離岸經濟」模式。一般日本民眾既缺乏參與技能,也缺乏機會,無法從中受益。
加速地方通膨: 觀光客對當地商品、房地產和服務的需求增加,推高了土地、房產、食品、景點和交通的價格。對於奈良等本身收入較低、景點集中的地區民眾而言,這種通貨膨脹明顯影響了日常生活,加劇了「未上車」民眾的不滿。
由於地方民眾未能享受到觀光紅利,反而承受了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導致「反過度旅遊」和排外主義思潮在日本多地蔓延。這與美國的「MAGA」等反移民主義本質相同,都是由民眾未獲益而產生的排外情緒。
這種地方主義和極右思潮的崛起,正深刻影響日本政壇。自民黨為維持執政地位,必須向這些地方政治勢力靠攏。
對於出身「鐵鏽帶」的高市早苗而言,她面臨一個極為矛盾的政治困境:一方面,她不敢擴大已經在地方積累怨氣的觀光政策,以免失去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她若想爭取首相大位,又必須迎合受益於觀光政策的經濟界團體意見。這使得她在國際政治上的鷹派言行,必須承受國內經濟界和地方選民的雙重壓力。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