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台7月29日早上 9 時 10 分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為時約 2 小時。發出警告的時間正值上班繁忙時段,被外界批評未有「超前部署」。天文台助理台長鄭元中7月30日在電台解釋雨區發展有隨機性,而7月29日的雨區在香港上空發展,並且一直停留及加強,以現今科技較難預測何時發展為暴雨。他又稱,天文台前日的天氣預報曾提及可能出現大雨,此外亦發表了《天氣隨筆》,籲市民繼續留意天文台消息。
鄭元中今早接受港台《千禧年代》訪問,他指夏天暴雨發展可以來得很急速、發展較快,而華南沿岸受廣闊低壓槽影響,7月29日早上看到雷雨區生成,並在香港附近急速發展。他說見到雷雨區影響香港,因此天文台在早上 7 時 43 分發出特別天氣提示,並因應雨區急速發展,在 8 時 05 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隨後發出紅雨及黑雨。他指出夏天暴雨發展快,在 2020 年 9 月亦曾試過在 55 分鐘之內,由黃雨轉發紅雨,之後再改發黑雨,形容「今次不是特別短,是相約」。
今次暴雨主要影響香港東南部,有新界西北地區並無下雨。被問沒有全港普遍下雨是否亦符合發出黑雨警告的條件,鄭元中重申雨區發展的隨機性很大,今次集中在香港東南部,但之後新界地方都有暴雨發展,遂在下午發出北區特別水浸報告。他又稱天文台從雷達看到本港南部 10 公里的雨勢非常強,形容只要雨區稍為偏北移動,便會影響更多地區。
鄭元中指出,以現今科技下,要預測暴雨在哪一位置及哪一時段發生,現在仍有很大限制。被問天文台可以提早多久預計有暴雨來臨,他說關乎暴雨的隨機性,天文台預測暴雨會使用「臨近暴雨預報系統」,但亦有分不同級數,有些暴雨會移動,「臨近預報系統捕捉這些暴雨就有更多把握」,可計算它即將到達什麼地方、有多強,天文台可在一兩小時前提前預報。然而,他指今次暴雨是在本港上空發展,並且一直停留及加強,預測上「比較難少少,科研上要投放更多資源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