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一篇「囤積經濟」的文章,道出中國經濟的問題,內地經濟學者謝國忠,在接受《財經》雜誌訪問時,亦指出銀行貸款用來囤積商品,充滿風險。坦白說句,雖然與謝國忠的想法相近,應該十分高興,但我絕不覺 得這是「英雄所見略同」的表現,因為自問高攀不起,我只會覺得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後,已在謝國忠的文章中,參透了一些玄機。
昨日提到,謝國忠的演講費,不應只值10多萬元,因為他的言論,含金量極高,但最重要是作為內地的著名學者,其敢言的態度,才是謝國忠真正的價值,亦是現在中國金融市場,最缺乏的資產。
還記得今年年初,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有關謝國忠出席《財經》雜誌年會上,所發表之言論的報道,當中他提及四萬億人民幣的救市方案、內地樓市等看法,當時閱讀之感覺是他貫徹了「語不驚人死不休」之作風,明知得罪一些地方官員,甚至內地地產商,亦不會畏懼。事隔差不多半年,再翻閱該篇報道,不單另有一番風味,同時更覺得謝國忠之遠見,為整個中港市場少有。
當時謝國忠的金句節錄如下:談到救市方案時,他這樣說:「是不是四萬億都搞不清楚,主要還是概念,官僚就是喜歡造東西,不然便沒事幹了。」當提到石油的投機活動時,他這樣回應:「說不是賭,是儲備,到後來才知道是賭,等到價格一調整,馬上就開始清貨了。」
被問到內地房地產時,謝國忠不理在場的房地產商,回答出令人吃驚的說話:「房地產數據是假的,原本曾公布空置率,後來政府不公布,因為政府是既得利益者。原本可以透過電力的數據去分析房屋空置率,但中國電力公司亦將有關數據隱瞞。所以只能從平均房價跟供求之間的關係,去分析房價。」
那麼謝國忠最新的言論又是甚麼?他認為六萬億之銀行貸款,令不少分析家認為經濟繁榮會於2009年下半年出現,但謝國忠卻覺得大家將會失望,因為大部分的貸款並沒有變成投資,而是流入了資本市場,同時金融買家推動着商品價格的變化。
謝國忠指出,中國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購買大宗商品,再以這些商品作為企業貸款擔保,從而導致貸款推動着商品的投資性庫存需求局面,而由於內地銀行似乎忽略了商品價格的波動性,遠超過房價的變化,所以這些貸款可能會影響銀行業,亦會影響經濟的運行。因此,謝國忠認為銀行貸款激增導致資產增值,活躍的資本市場,令許多人以為問題已經解決,這可能是一種幻想,貸款增長的確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卻可能引發更多問題,因為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問題是結構性,不能靠單一刺激來解決。
以上言論,對於陶醉於恒指又再上企於18,000點的投資者而言,絕對是忠言逆耳,但對比一些見好唱好、見淡唱淡的分析,我絕對覺得是金石良言,如不想再活在井底之中,請三思謝國忠之言。
[ 本帖最後由 lv33388 於 2009-6-23 13:55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