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基墨在喜劇、西部片、犯罪劇、音樂傳記片和動作冒險片等各類型電影中都有精湛的表現。美國影評人 Roger Ebert 說:「如果要為他這一代最被埋沒的男主角設立一個獎項的話,那肯定要頒給方基墨了。 在《天才反擊》(Real Genius)、《捍衛戰士》、《笑破鐵幕》(Top Secret!)等風格迥異的電影中,他塑造的一系列角色都令人信服,甚至可能很多人到現在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看的是同一位演員。」
本文回顧方基墨將舞台表演技巧與優美的歌喉融為一體的《門》,端看他如何演繹60年代反主流文化偶像 Jim Morrison。
1971年,27歲的 Jim Morrison 在巴黎一間酒店房間的浴缸中被發現身亡。自從主唱過世後,The Doors 的生涯一直不見起色。1978年,The Doors 結合 Jim Morrison 的詩(採口語錄音)和其他團員創作的音樂,發行 The Doors 第九張也是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An American Prayer》,但市場銷售成績不佳。
1979年,《教父》三部曲名導 Francis Ford Coppola(他也是 Jim Morrison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學院 UCLA 的老師)將 The Doors 的〈The End〉放在《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開場,震撼人心的場景幫助 The Doors 重返巔峰。
隔年,The Doors 經紀人 Danny Sugerman 與搖滾記者 Jerry Hopkins 合作撰寫了《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沒有人活著離開),描述 Jim Morrison 的放蕩生活。
1981年,Jim Morrison 登上《Rolling Stone》雜誌封面,並以斗大的標題寫著:「他很火辣,他很性感,而且他死了。」(He’s Hot, he’s sexy and he’s dead)
為了重振 The Doors 的聲量,樂團希望拍攝傳記片。1980年夏天,鍵盤手 Ray Manzarek 與《週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主角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會面。雖然 The Doors 經紀人 Danny Sugerman 認為約翰屈伏塔是「讓搖滾傳奇重獲新生的人」,但約翰屈伏塔的非正式試鏡卻無法贏得團員的青睞。吉他手 Robby Krieger 說:「約翰是個好人,但他人太好了,沒有 Jim 的危險鋒芒。」
Ray Manzarek 希望傳記片能以樂團為中心,淡化 Jim Morrison 的神話,讓四位成員之間的榮耀更加平等。與此同時,Danny Sugerman 與製片廠洽談直接改編《No One Here Gets Out Alive》事宜,但 Jim Morrison 的家人明確表示拒絕改編這本傳記,因為該書將 Jim Morrison 描繪成一個失控的享樂主義者。家屬想保留尊嚴,反對誇大事實。與此同時,Jim Morrison 的女友 Pamela Courson 在他死後被宣布是他的妻子,但她在1974年因服用過量海洛因而死亡。她的家人和 Jim Morrison 的家人一樣,可以否決在電影中使用 The Doors 的音樂,條件是不能拍出 Pamela Courson 吸毒的畫面。
▲ Jim Morrison 與女友 Pamela Courson。
導演 Oliver Stone 在越戰期間成為 The Doors 的粉絲,他因《疤面煞星》(Scarface)、《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前進高棉》(Platoon)、《華爾街》(Wall Street)和《七月四日誕生》(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等作品成為導演人選首選,但直到1990年,他才真正與各方達成協議,著手開拍 The Doors 傳記片《門》。
問題是,誰要扮演靈魂人物 Jim Morrison 呢?據說包括查理辛(Charlie Sheen)、Timothy Hutton、Jason Patric(在《粗野少年族》(The Lost Boys)中模仿過 Jim Morrison)、INXS 主唱 Michael Hutchence、Bono 等20位藝人都參加了試鏡,直到 Oliver Stone 收到一位二線演員的 VHS 錄影帶。
1. 0:00 The Movie
2. 1:35 Riders On The Storm
3. 8:43 Love Street
4. 11:35 Break On Through
5. 14:02 The End
6. 25:46 Light My Fire
7. 32:51 Ghost Song
8. 35:42 Roadhouse Blues
9. 39:46 Stoned Immaculate
10. 41:19 The Severed Garden (Adagio)
11. 43:34 L.A. Woman
方基墨自掏腰包數千美元錄製八分鐘試鏡影片,片中他留著和 Jim Morrison 一樣的蓬亂髮型,扮演 Jim Morrison 各個人生階段,而他迷離的男中音也跟蜥蜴之王的歌聲相似。雖然兩人同樣生長在洛杉磯,但 Jim Morrison 去世時,方基墨只有七歲,也從來不是 The Doors 的粉絲。「我有 The Beatles(披頭四)的黑光海報,還有頭髮著火的 Jimi Hendrix 的海報,但沒有 The Doors 的海報。」不過後來他被 Jim Morrison 超現實主義的歌詞所吸引,認為這些詞在某程度上是他「夢想的清晰地圖」,陳述他獨特的夢境。
方基墨明確地告知 Oliver Stone,他不想把 Jim Morrison 極端的行為浪漫化,尤其是酗酒。「我告訴 Oliver,如果你的目的是美化他的生活方式,我對此毫無興趣。我這麼說有點自命不凡。但 Jim Morrison 是個酒鬼,這不是生存之道。」
為了扮演好 Jim Morrison,方基墨刻意減重,並學會了50首歌曲(電影只用到15首),他與製片人 Paul A. Rothchild 密切合作,盡可能多地吸收相關軼事、故事和回憶,以便融入角色。他也跟 The Doors 的合作者請教某些歌詞背後的深層意涵,以及 Jim Morrison 在對話或舞台上會使用的語調或發音。
Oliver Stone 也向方基墨提出全新的挑戰,他堅持要求方基墨全部現場演唱 Jim Morrison 的演出片段。當方基墨低聲吟唱時,現場必須保持絕對安靜,飾演樂團的演員會隨著肉色耳機裡播放的音樂做動作,而觀眾也在全神貫注的音樂會中沉默地搖擺。
導演回憶,方基墨的聲音在拍攝兩、三次之後就失聲了,「我們在 Whisky a Go Go 表演〈The End〉那天,我讓他連續表演了15次。那次我真的逼著他表演,完全沒讓他休息。」片場四周甚至有手寫標誌禁止工作人員與明星互動,連眼神接觸都明確禁止,而且任何時候都必須稱呼他為 Jim Mor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