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地行星繞行白矮星 天文學科學家:地球或可逃過太陽吞噬
美國 加州大學 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顆質量約為地球兩倍的類地行星,正繞行一顆 白矮星(White Dwarf )
運轉。這項發現為地球未來的命運帶來一絲希望,或許我們的星球在太陽演變為紅巨星後,仍有機會倖免於
被吞噬的命運。
根據《科學警報》網站9月26日報導,這顆質量約為 地球1.9倍的行星,距地球約 4,200光年,與所繞行的白矮星
的距離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兩倍。
然而,白矮星 是類似太陽的恆星在耗盡核心燃料後的最終形態,因此這顆行星上的任何生命,可能早已在母恆星
變為紅巨星的過程中被消滅。
儘管如此,這項發現依然具有重大意義,讓我們得以窺見太陽系的未來。
當太陽步入生命的終點時,也會經歷紅巨星階段,最終變成白矮星。該研究由美國 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的天文學家 張可名(Keming Zhang)領導,並展示了微重力透鏡技術的潛力 — 這是一種利用重力效應來放大遙遠
天體光線的技術,未來有望發現更多難以探測的類地行星。
白矮星(White Dwarf )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核心氫燃料耗盡後演變而成。
恆星會在紅巨星階段膨脹到數百倍的初始大小,最終噴射掉外層物質,核心在重力作用下坍縮,形成密度極高的白矮星。
白矮星的光芒並非來自核融合,而是來自坍縮後的餘熱。這個熾熱的核心需要數兆年的時間才能冷卻至完全黑暗。
科學家預測,太陽約在50億年(5 billion years)後進入 紅巨星 階段,其體積可能膨脹至火星軌道,吞噬水星、金星
甚至地球。然而,地球是否會被徹底摧毀仍是未解之謎。
這次發現的類地行星繞行 白矮星 運行,表明地球也可能在這樣的極端變化中倖存。
天文學家 張可名(Keming Zhang)推測,這顆行星或許在其母恆星的紅巨星階段中存活了下來,為地球未來的命運
提供了新的參考。
研究團隊透過微重力透鏡現象發現了這個行星系統。當背景恆星的光線經過白矮星時,其光路被白矮星的重力彎曲,
產生了放大效果。
天文學家 張可名(Keming Zhang)解釋,這次事件的放大倍數超過 1,000倍,使得研究人員得以精確推斷出行星系統
的質量和軌道距離。
這項技術不僅讓科學家能夠測定這顆類地行星的質量和軌道距離,還發現了一顆質量約為 木星(Jupiter)30倍的褐矮星。
這顆褐矮星太小,無法進行恆星的核融合反應,但其質量足以融合氘,位於行星與恆星之間的過渡帶
這顆行星目前的軌道距離為 2.1個天文單位(AU),與地球在太陽變成白矮星後預計所在的距離相符。
由於紅巨星的質量損失率仍無法精確預測,部分模型對地球的未來過於悲觀,而這次發現的行星系統或許證明,
地球仍有機會逃過被吞噬的命運。
儘管太陽進入紅巨星階段時,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早已消失,但隨著太陽逐漸變熱,宜居區可能會轉移至木星和土星
的軌道附近。屆時,這些行星的衛星或將變為海洋行星,人類或許可以遷移至這些新的居住地。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不僅揭示了遙遠星系的奧秘,還為地球的未來命運提供了
新的視角。
|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