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先瞭解下為何STO熱會消散得如此之快。
STO,英文全稱是Security Token Offering,指的是證券化通證發行。STO專案受制於它必須符合SEC,也就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要求。在成功被鑒定為證券型代幣後,專案需要經過代碼監督、專案合規性審查、團隊成員背景調查、KYC和反洗錢調查等審核,並出示實物資產和公司利潤等作為背書。層層審核通過後,企業才可以發幣融資。同時,企業還需要定期提供符合SEC要求的季度和年度財務報告。
正是如此嚴格的監管讓去年眾多媒體驚呼,ICO狂潮已逝,STO時代開啟。但事實卻是,寥寥數月過後,STO風頭漸散。
歸根結底,一是媒體確實誇大其實了,二是STO自身存在局限性。
在面對美國境內投資者融資的項目中,一部分投資者因為資質限制被攔在了門外,而有幸進場的投資者也因為融資上限,投資份額嚴重受限。另外,面對美國境外投資者融資的項目則規定了長達一年的禁售期。幣圈終究是追求短期投機的散戶投資者占多數,這樣的規定無疑打擊了他們的參與興致。
那麼,回過頭來看IEO,它的存續空間有多大呢?
IEO,英文全稱是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指首次交易所發行,即用交易所作為募資平臺,向該交易所用戶發行代幣的行為。
首先,監管方面。IEO的監管力量來自於交易所。交易所除了對專案進行審核和評估外,還會參與到專案交易方式和發售價格等規則的訂立中。
其次,和STO一樣,IEO也對投資者群體做了一定的分割。ICO是面向所有人的眾籌,而IEO僅僅面向該交易所的用戶。一般來說,投資者需要首先註冊成為該交易所的用戶,並購買該交易所的平臺幣,用交易所平臺幣去購買代幣。
同時,IEO要求對投資者進行KYC和反洗錢的資格認證,而ICO一般則沒有這個流程。
以幣安為例,出於內地政府的監管壓力,幣安 Launchpad的專案只針對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使用者開放售賣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限制反而催生了“海外 KYC 認證買賣”的灰色生意。據 Odaily 星球日報,在BTT剛出來的時候,一套 KYC 150 塊錢,現在都被炒到了 800 塊錢一套。
除了存在監管方以及投資群體劃分機制外,IEO和ICO的區別還在於,交易所會和專案方一起參與到專案的推廣上,而ICO則只有專案方自己負責推廣。另外,在IEO模式下,有了交易所的加持,代幣上線流程將更加通暢,因而其代幣流通性也比ICO的更高。
單純從模式上看,IEO模式有著不錯的存續發展空間。
對於投資者來說,有了交易所的加持,項目代幣有了可信的增值空間。同時,有些IEO價格甚至比私募投資者的價格更低,這也為投資者博得了可觀的收益空間。前面我們說過,交易所會參與到定價中,而像幣安這樣頗具盛名的交易所則能幫用戶爭取到非常低的價格。
對於項目方來說,有了交易所的介入背書,相當於打通了一二級市場,可以實現快速融資。上線Launchpad 的項目方,後期也很有可能會上線幣安,後續拉升空間亦不能小覷。
對於交易所來說,即便最後帶不動專案代幣的價格和流動性,但也能帶動自身平臺幣的暴漲。以幣安為例,持有平臺幣BNB是參與IEO專案預售的前提,因而每當幣安 Launchpad推出一個新的項目,就能為BNB帶來一波穩定增長趨勢。這便是交易所紛紛仿效幣安入局IEO的原因。
這樣看來,相比STO,項目方和投資者參與IEO的門檻明顯較低,且IEO對於交易所的盈利想像顯然更大,因而IEO熱應該不至於會那麼快消散。
IEO是變相的ICO嗎?會淪為割韭菜的鐮刀嗎?
說到底,我們先前所說的IEO運作模式終究只是人們的理想想像。而實際操作情況如何呢?
即便IEO戴著交易所背書的皇冠俘獲了一批又一批投資者的臣服,我們依然不得不承認,交易所的監管力量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首先,對於IEO項目團隊的運行和白皮書中所承諾的產品發佈流程,交易所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控制權。
其次,交易所不一定如你所願地執行其監管職能。人們相信,交易所的審核為投資者過濾了絕大部分的垃圾專案。但事實上,和在美國SEC監管下的STO項目不同的是,IEO的監管者——交易所存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操作空間。因而有些謹慎的老韭菜們擔心,IEO或許只是變相的ICO,最終還可能淪為“劣質交易所聯手項目方斂財”的工具。
也正因為如此,幣安CEO趙長鵬才敢大放厥詞,稱幣安不怕IEO模式被複製,因為其他交易所無法複製幣安的執行能力和幣安在項目選擇上的優勢。
然而即便是幣安這樣的頭部交易所,也會有項目破發,也不能絕對保證代幣流通性。
據PANews統計,在幣安Launchpad上線的四個項目——GTO、BRD、BTT和FET中,只有BTT至今尚未破發,表現最為穩健,目前市值已經超過1億3000萬美元,市值排名第46位。FET首日只微漲0.8%,上線兩周便已破發,目前市值尚未被CoinMarketCap收錄,僅顯示排名1789位元。而更早上線的GTO和BRD首日都迎來大漲,漲幅接近20%,但至今已經破發。目前GTO市值排名171位,BRD市值排名154位。
從流通性上看,BRD僅登陸幣安一個交易所,共有3個交易對,FET則僅登陸5個交易所,共有4個交易對。僅上線一個半月的BTT是這4個項目中流通性最好的一個代幣,已經登陸29個交易所,共14個交易對。
所以很明顯,交易所的背書並不可靠,要想獲得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認可,終究還得回歸到項目本身。
另外,想當然地投資平臺幣也不是投資者理性的選擇,因為平臺幣已經變得更加不穩定。
根據幣安的公告,只有不到1成的投資者搶到眾籌名額。那麼沒申購上的投資者自然會出售手中的BNB,進而給BNB帶來較大的拋壓,造成更大的價格波動。PANews認為,作為申購仲介,BNB並不穩定,這對投資者而言,無疑是多了一層風險。
IEO和ICO最重要的差別就在於交易所的介入監管職能。蜜蜂查認為,如果交易所蓄意想借IEO旗號欺詐投資者,或是自身壓根無力執行監管,那麼這樣的IEO項目實際上與一貫裸奔著的ICO項目沒有什麼差別,最後向投資者露出鐮刀的鋒刃也不是不可能的了。
IEO背後的受益者到底是誰?
毫無疑問,如果IEO模式能順從其理想模式運行,那麼每個人都是受益者。投資者能獲得價值投資,項目方能快速融資,加速專案良性發展,交易所也能獲得交易量和信譽認可,自身平臺價值也會大幅提升。
但市場實際運作情況往往並不是如此簡單。有人認為,IEO背後的最終受益者將是交易所,因為即便專案不成功,交易所也為自己的平臺幣博得了一輪暴漲。
最後,想要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背書,辨別項目風險和價值仍然是投資中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也是為什麼蜜蜂查一直致力於為幣圈投資者提供最全面、最及時的專案資訊的原因。同時我們也希望交易所愛惜自己的羽毛,真正履行監管職能,尊重每一位元進來交易的使用者。
歡迎評論分享你對IEO的看法,如果你還有什麼疑問,也歡迎提問。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