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系統性風險,崩圍情況之慘烈觸目驚心,同時也導致被香港人視為「神級愛股」的滙豐控股(00005)命運從此逆轉,股價於2009年3月一度直插至「茶餐價」33元,迄今不少長線投資者及基金手上的滙控仍在坐艇,遙望家鄉。
受美國次按壞賬拖累,大藍籌滙控於2007年破天荒發出盈利警告,股價由當年高逾140元的「紅底股」,輾轉瀉至低見33元,其後更要大肆供股集資125億英鎊救亡。
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滙控於該年斥資逾150億美元收購美國Household International(現稱滙豐融資),大做次按生意,埋下計時炸彈,至2006年美國樓市開始下滑,觸發次按危機爆煲。次按壞賬迫使滙控於2007年初罕有發盈警,自此業績一直受滙豐融資延綿壞賬拖累,集團自2003年至2010年為北美業務大幅撥備。美國的消費及按揭貸款組合於2007年約為1005億美元,至今年上半年已減少至15億美元。
大力改革股價見起色
當時不少大型銀行不敵金融海嘯衝擊相繼倒閉,能存活下來的主要靠政府動用公帑拯救,最終換來當局實施嚴格的監管尺度。滙控雖夠底氣抵禦這場世紀金融危機,毋須政府打救,但連年巨額撥備加上嚴厲規管窒礙經營環境,且屢遭歐美監管機構罰款,例如2012年被美國重罰19.2億美元,回望滙控在金融海嘯之後幾年的業績,可謂從未有過好表現。
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2011年掌舵後多番大刀闊斧整頓業務,包括把非核心業務出售或退出市場,銳意控制成本及節省開支,並重新聚焦拓展亞洲,特別是珠三角市場,近年又進行股份回購,終令股價呈現起色,年初以來累漲近三成,上周五收市報76.2元,但距離金融海嘯前的140多元,還有一大段距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