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邱林
國際油價暴跌、俄羅斯盧布崩盤,從一開始起,各種陰謀論、陽謀論就滿天飛。沙特阿拉伯作為全球主要產油國,無疑是關鍵玩家之一,也是眾多猜測的焦點。上周,國際油價刷新五年低位之後,終於在12月17日、18日幾度回升,雖然離俄羅斯、伊朗等產油國油價回升的願望有較大距離,但仍讓他們暫時松了一口氣。
12月22日,沙特石油與資源部部長阿裏納伊米在接受《中東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表示,油價的下跌是暫時的。不管每桶是20美元,40美元,50美元還是60美元,都沒什麽相幹。油價可能不會再回到每桶100美元了,雖然這曾是沙特所青睞的價格水平。不過,他還表示,“沙特的產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
看得出來,沙特在關鍵時候曝光“石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的驚天內幕,意味深長。不過,納伊米顯然還留了一手。坊間更有一種說法,沙特石油開採成本每桶只需2至3美元/桶。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只能說明沙特的石油開採成本低得離奇,相信是任何一個產油國都望塵莫及的。
問題是,沙特此時透露這件事的目的什麽?答案也許好找。沙特是希望通過釋放產能,壓低油價,來打擊其競爭對手。畢竟沙特的經濟實力相對雄厚,2013年的財政盈余多達549億美元,能夠忍受長時間低油價帶來的損失。
人們註意到,沙特石油部長三天裏兩次聲稱“絕不減產”,被市場認為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發出“最強硬信號”之一,表明沙特將坦然面對數年來最為嚴重的油價跌勢。在它強硬拒絕減產後,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其中包括它為遏制美國頁巖油繁榮強行與之競爭,以及它希望打擊伊朗和俄羅斯。
沙特向所有高成本石油來源——從美國的頁巖油和加拿大的油砂,到俄羅斯西伯利亞油田和北極的深海石油——下戰書,以求挫敗它們對其市場份額的威脅。在沙特看來,如果他們減產,油價就會上漲,然後,美國人的頁巖油生產商以及俄羅斯、伊朗等產油國就會奪走沙特的市場份額。
瑞士咨詢企業石油矩陣常務董事奧利維爾-賈克布指出,“油價每天都在下跌,是因為每天總有OPEC某個成員國的石油部長出來說話,試圖打壓油價。特別是沙特顯得尤其活躍,納伊米或其他官員每天都會出現傳達這樣的信息,他們不會采取任何措施來限制供應,他們就是要油價下跌,要美國和俄羅斯減少產量。”
雖然人們不禁會從政治角度去解讀沙特的做法,但它這個戰略也可以多個經濟理由去解釋。最明顯的理由是,對沙特來說,美國不再是一個極度尷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國一直大量進口沙特原油,但現在出現“頁巖油革命”了,美國從沙特的大客戶變成了主要競爭對手。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頁巖油儲量,占世界70%,高達2萬億桶以上,相當於現在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總和的2倍。美國計劃在201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有人預計它將在2017或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不過,由於頁巖油的生產成本遠遠高於沙特石油開採成本,應對競爭的戰略之一就是壓低油價,迫使頁巖油生產商退出市場。
與美國相比,俄羅斯顯然是躺著中槍了。如今的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石油價格的波動對俄羅斯經濟有顯著的影響。根據相關機構的計算,2014年,俄羅斯只有當油價穩定在114美元/桶的水平時,才能做到財政收支平衡。目前油價在60美元/桶的情況下,俄羅斯的經濟就有可能出現崩潰。
沙特曝光超低油價的驚天內幕真的讓人開眼了。關鍵是,它發起的位於40至50美元/桶,或者20美元30美元/桶的石油價格“僵持戰”已經打響,現在就看誰會最先“眨眼”。因為,沙特最大的底氣就是“石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這個優勢是其它產油國無法比擬是,在與沙特的競爭中,只能眼睜睜地被對方擊倒。
說得嚴重一點,沙特在油價一路狂跌時,不采取拯救油價的措施,反而加大石油產量,是要把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往懸崖邊上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