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國《金融時報》星期五(10月31日)發表社論說,中國目前正在努力為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金融體系打下基礎,但管理不良可能會破壞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社論說,雖然北京實現這項宏偉設計的目標還顯得遙遠,但中國的戰略努力是非常明確的。
首先,中國試圖建立一個人民幣區,以平衡二戰以來主導世界金融體系的美元區的影響。
這樣的努力涉及鼓勵把人民幣當做儲備貨幣,貿易結算貨幣,以及證券投資者的選擇。
社論說,中國在所有這些方面都取得了進展。據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提供的數據,人民幣離岸債券的發放在今年頭9個月就達到4510億元,而去年全年的數字是3760億元。
北京戰略努力的第二個方面是,對照管理全球發展計劃的多邊機構,建立新的機構。
例如,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等「金磚五國」在今年7月份建立了新的發展銀行和緊急儲備基金,創造了相對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新體系。
管理能力
社論說,儘管中國的宏偉計劃有經濟後盾支持,但官員腐敗、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不平等待遇、以及金融操作的不透明,都嚴重打擊中國的管理能力。
社論引述東京大學教授高原明生的話說,「我們需要的是建立在法律上的秩序,而不是建立在原始力量上的秩序。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現狀就是這樣。」
《金融時報》的社論同時指出,中國幫助建立的這些新機構都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感到不滿和無奈的情況下誕生的。
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特別令發展中國家感到不滿的一個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堅持市場改革的僵硬立場讓許多發展中國家認為,這個機構只是一個讓窮國繼續窮下去的工具。
社論最後說,現有的多邊國際金融機構需要做出改變,以便在一個日益中國中心化的世界更有效地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但對於中國來說,如果不能在新機構中保持透明度和管理標凖,將無法建立與自己經濟能力相符的聲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