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4-10-21 10: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年的考古人員正在開啟定陵金剛牆
有厚重石門的定陵地宮
1949后官方發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寑是明神宗朱翊鈞的 “定陵”,這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座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寑。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了第一鏟土,但直到當年的9月2日這天,才找到傳說中的、寫有 “此石到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的 “指路石”,找到了金剛牆。而在金剛牆的石門后,一般都頂有一根同樣神秘的 “自來石”。這塊石頭,其實是一根長方形的石柱,起抵門棍的作用,有 “一石當關,萬夫莫開” 的奇效。
棺槨擺定,人員退出,這自來石是怎麼將門頂住的?一般頂門都是人在裡面才能完成的。原來秘密在石門和門軸的設計,兩門的對接邊緣扣槽,門軸上下端打磨成球狀,又在兩扇石門中間齊門縫的相同部位,打鑿時多留出一個凸起的槽口。關閉石門前,工匠將自來石放在地面的石質凹槽內,通過一把特殊的工具—— “7” 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套住自來石。當人從地宮中全部撤出后,先關起一扉門,工匠拉動拐釘,讓其慢慢前傾,使之與石門上預留槽口對接。石條傾斜后,藉助巨大的重量,會壓迫有門軸的石門轉動。這時候工匠迅速拿開拐釘,石門自動關閉,直至完全合縫——兩端均插在石槽內的自來石將石門死死頂住,不知竅門的人根本無法打開。
而如果要打開這扇石門也得通過那把特殊的工具、“7” 字狀、俗稱拐釘的物件。當年打開定陵地宮的石門就是這樣。這個特殊工具與鑰匙的功能差不多,這種 “開門” 辦法,在古代即為入戶偷盜的賊人掌握,從門外可將拴起來的門輕鬆打開,也是圈內的常識,考古人員實際上借用了這種行竊技術。定陵兩扇石門十分沉重,做得高大工整,高3.3米,寬1.7米;頂門的自來石長達1.6米,上面尚存墨跡:“玄宮七座門自來石俱未驗”。這是什麼意思?專家至今也未完全弄懂,只是猜測。
而即便盜墓者打開第一道石門后,未必就能找到第二道門,陵墓內一般設有多條迷道,搞不好就出不來;也未必能順利打開下面的道道石門,因為各門背後的 “機關” 不盡相同。1928年的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在盜掘慈禧陵寑時,進入地宮的最後一道石門便無法打開,本來打算用炸藥炸開的,怕損壞陵內寶物,改用40名士兵用粗木樁硬撞的笨法子方得以進入,後來調查人員在現場調查發現,頂門的自來石被撞斷成幾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