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
發表於 2014-9-3 22:20:39
|
顯示全部樓層
說高處不勝寒都在爬
人往高處走,高處不勝寒;水往低處流,低處納百川。
人往高處走,是一種追求,而高處的 “不勝寒” 正是追求路途中所必須要經歷的、忍受的。意思是鼓勵人們向上攀登。表現一種志氣,不勝寒,表面上看很直觀,站在山上肯定比在地面上寒冷。形容就是說地位高,名望高。你的某一方面很厲害。但是你的壓力也大。你比他們有才華,他們嫉妒你,甚至污衊你。還有可能毀滅。而身居高位,有時候身不由己。這樣的歷史人物,中外有很多。
往低處流,是一種境界。某種程度上,只有當你到達一定高度後才會有往下的機會。這是自然常識。納百川,字面上的理解,就是低的地方容易積水,形容一種包容。大海那麼大,乾淨的,污染的。它都不拒絕。而這一切都會被大海所化解。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也是統一的。人要想真正成功,學會包容,是必不可少的。
那麼,人往高處走,既不是自然的現象,也不是客觀的規律,更不能說是正確地人生結論。人為什麼要往高處走呢 ? 那就是人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從人生應當做個好人,做個高素質的人上來講,沒有任何挑剔的地方。但是,如果做人都要做高官,做人都要做人上人上來說,那就未必可取了,更未必是正確地人生選擇。為什麼 ? 就是因為 “人在高處不勝寒”。人在高處不勝寒,就如同 “水往低處流” 的道理一樣,既是自然的現象,也是客觀的規律,單從字意上講也沒有什麼錯誤。比如,人站在海拔地平線的位置上,與站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相比較,高處肯定就比低處寒冷的多。假如人在這樣的高處上,穿得服裝厚一點,短時間內還可以忍受,如果一旦時間久了非得凍僵不可。所以,大多數人往這樣的高處走,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這是說的人在自然條件的高處上不勝寒。那麼,拋開自然條件的高處,從做人的真實意義上講,如果大多數人都往高處走又會怎樣呢 ? 同樣,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因為,人生的高處,就象寶塔的尖,這寶塔的地層處與尖尖處相比,下邊站的人可以很多,越往上站的人越少,而塔尖處所能站的人就更少了。所以,人生的絕大部分都只能在寶塔的底層,真正能夠登上寶塔尖的人廖廖無己。即便是能夠走上了寶塔尖的人,也不能時間呆得太久。這又是為什麼 ? 就是源於 “人在高處不勝寒” 的哲理。要麼是由於自己驕傲自滿,目中無人,不小心摔了跟頭栽下來 ; 或是由於自己停步不前,沒有了真本事,難以服眾,被別人取而代之,推翻了下來。反正是,一個人在一個短暫的時期里站在顛峰處可以,沒有人能夠永遠牢牢地始終站在人類的顛峰上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人在高處不勝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人在高處的壓力太大,很多地人都經受不住這種沉重壓力的打擊。這就找到了為什麼有10%的哈佛高才生曾考慮過自殺的原因和人生答案。眾所周知,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出過多位總統人物,多位世界級的知名專家,多位億萬富商。所以,作為能夠步入美國哈佛大學的人,應該說都是當今世界的精英人物,屬於現代社會人類寶塔尖上的人。正因為如此,大多數步入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無形之中,思想上就產生了一種巨大地壓力。那就是,我既然上了哈佛大學,也想當總統級的人物,也想當世界級的知名專家,也想當億萬富商,而決不能次於他們,不能做個平常的人,更不能做人下之人 ! 要知道,人生有壓力和沒有壓力是不一樣的,壓力過大的人就一定過不好正常地人生生活。壓力過大的人,精神會高度地緊張,思想會過度地集中,從而會嚴重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因此,沮喪、消沉、抑鬱,在所難免。
這就給出了人們一個新的啟示:人生未必都要往高處走,人在高處不僅不勝寒,而且還有可能使人走上絕路。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要有 “往高處爬” 的理想和意志,又要記住 “高處不勝寒” 的理喻,還要具有 “往低處流” 的博大胸懷。向上爬施展力量,量力而行 ; 揠苗助長,或是踩著別人攀登,是不可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