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紀錄「仙女蝦」物種在小蘭嶼現蹤。(圖/取自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台灣發現第二種史前恐龍蝦!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人員於小蘭嶼島上火口、低窪處與砲彈坑所形成的暫時性水塘附近採集到一些泥土,在顯微鏡檢視下發現一種似「金字塔型」狀的卵,經分離出來孵化培養後發現是台灣新紀錄「仙女蝦」物種。
海生館表示,仙女蝦與恐龍是同一個時代的古老物種,在地球上也存活約2億年,仙女蝦有一獨特的生活史,牠們產下的卵可以抵抗乾旱、高溫或低溫等惡劣環境,稱之為「耐久卵」,當下一次降雨形成水池時,這些耐久卵能夠快速的孵化,並在短時間內成長、繁殖及產卵完成其生活史,在國外曾有10年後的卵仍被孵化出幼蝦的記錄,仙女蝦特殊的耐久卵生存模式,使得牠可以避免被捕食而長久存活下來。
仙女蝦並不是真正的蝦子,在分類上屬於鰓足綱之生物,一般體長約為2到4公分,有像羽毛般的腳(鰓足)及蝦狀的尾巴,身體為螢光綠,尾部為橘紅色,活動時為腹面朝上的仰泳姿勢,由於色彩絢麗,外形優美,仙女蝦因而得名。
台灣第一次發現仙女蝦為約10年前之陽明山的向天湖,然而小蘭嶼仙女蝦與向天湖仙女蝦有明顯的差異,向天湖仙女蝦卵為圓形狀,小蘭嶼仙女蝦卵為金字塔狀,向天湖仙女蝦有明顯的雌雄個體,小蘭嶼仙女蝦在約近萬的個體中僅出現1至2隻雄性個體,小蘭嶼仙女蝦體型也較小。
為進一步了解小蘭嶼仙女蝦之品系,研究人員利用DNA序列,與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資料庫搜尋所得之序列進行分子親緣關係分析,結果發現小蘭嶼仙女蝦與昆士蘭仙女蝦較為相近,顯示小蘭嶼仙女蝦可能為其近緣物種。海生館除對小蘭嶼仙女蝦進行學術研究外,未來也期能建立生物資源之永續利用。
小蘭嶼位於蘭嶼東南方約3浬左右,當地達悟族人稱為「神秘島」。小蘭嶼面積為1.75平方公里,海岸多為懸崖分佈,海拔最高點為175公尺,島嶼中央為火山噴發口形成的窪地,以往台灣軍方將小蘭嶼列為飛彈的射擊靶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