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建華上任特首之前拜訪新加坡,在李光耀官邸住了三天;回港後表示要繼續做生金蛋的鵝--香港必須是經濟城市,並鋪出一系列的鴻圖大計。可惜香港回歸後變成政治城市,加上董老生不逢時,亞洲金融風暴把香港害得雞毛鴨血,董老最終黯然「腳痛」落台。
1997年之後的新加坡同一命運,雖然沒有八萬五魔咒,若加上坡幣貶值,樓價下跌七成多…
十五年後的今天;
坡幣與港幣1比6.7,直追美元。
最高樓價的區域尺價約HK$30,000,政府出辣招;交易稅25%,炒樓的自然頭痛。但公民呢;廉租屋成本價出售,政府津貼80%,余20%分30年供,若仍然沒有能力購買,可住廉租公屋。總之政府保證新加坡公民一定有樓住,而且居住面積的寬敞使得港人汗顏。
新加坡在中國大陸購入的土地早已大於新加坡,而新加坡計劃填海面積為本身的50%,現已完成20%,反對聲音呱呱叫--來自馬來西亞。填海泥土購自印尼的小島,開出的平地,有些與印尼租借100年,移民去發展農牧業,供應新加坡。這些開山劈石的工程引人大量外勞負責。家傭工資HK$4,500,另繳$4.500給政府,用於協助失業者。新加坡人平均工資約二萬港元。星期天大多數店舖休息。
土地發展規劃清晰,所以給人的印象是井井有條。
馬來西亞尖子免費到星讀大學,畢業後必須在星工作五年,事實上新加坡機會比馬來西亞大,而且五年內多數人會在星結婚生子,馬國出生的精英就變成「為星所用」。新加坡缺水,沒有水塘,獨立後由馬國根據合同廉價供水,部份處理後的水卻高價反銷馬國。但合同滿了之後,這個格局必然改變。可是,李光耀在立國之初已經深謀遠慮;把臭若溝渠的新加坡河整治,變成可食用水,再加上發展海水化淡,用水問題便可安心。
地理位置與擁有深水港的關係,星洲貨運業已超越香港,同樣是開放城市,星洲比香港顯然國際化得多。因為新加坡的定位是經濟城市;至於政治呢?哈哈哈!
六十年代新加坡人最少通六種語言;英、巫、潮福、客、粵、印等,所以我們以為星馬人都有語言天才。其實非也,只是他們必需花大量時間去學習不同語言而矣。今天;法定語言有英、華、巫、印四種。英文是官方語言,也是教育使用語言,巫文是國語,中文是華語(普通話),學生除英文外,可選擇另一種為第二語言,所以全國人都能用英文溝通,(華裔講華語),其它的方言新一代已經不大懂了。可能避免爭拗,路名等使用的全是英文。
新加坡人自稱佛國,不是宗教的佛,而是罰款的罰,一切條文清楚,明碼實價,而執法者效率奇高,絕不手軟。有死刑、刑事犯有機會打籐,蠱惑仔什麼都不怕,但一定怕打籐--鞭鞭見血,痛徹心脾,而且保證永留疤痕。
言論自由當然有--只限於某一公園之內,離開之後繼續講就有可能構成刑事案,若內容涉誹謗(未有真憑實據的指責),必被政府告到傾家蕩產。
結果;大量馬國人到星消費、強國人當然也不少、西方遊客比香港普遍得多。香港雖有地利,但有錢的大陸人會逐漸選擇星馬泰,剩下窮的大陸人來港獻世,滿足我們的「優越」感好了!
新加坡唯一落後於香港的,是從來沒有遊行示威。占中?講講也會打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