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74|回覆: 3

[其他] THE LEX COLUMN 2013年10月8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10 00:05: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10月8日

THE LEX COLUMN       
納斯特雪恥 看Twitter心意

正如地產經紀總愛不嫌其煩地提醒準買家,地點至關重要。雖然微博股務商Twitter選擇在哪個交易所集資10億美元上市,對納斯特(Nasdaq)及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都別具意義,但對Twitter來說卻並不太重要,對投資者而言更是無足輕重。

納入股指作利誘

無論以集資規模還是聲勢而言,這都是自社交網站Facebook在納斯特掛牌以來最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招股計劃。技術障礙把Facebook上市首天的交易弄得一團糟,網路上以此為題炒作瘋傳就更不用說。但只要交易順順利利,避免再次出現令人尷尬的災難性缺失,則到底上市選址何地,投資者不會介意。皆因企業一旦上市,股票開始在市場流通,投資者基本上可透過任何交易所、黑池甚至更隱秘的途徑進行買賣,價格亦自會在供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但對進行IPO的企業來說,上市選址卻涉及成本問題。納斯特收取的上市費較紐交所低,但這對小型創業公司的重要性也許甚於Twitter,畢竟後者2013年上半年的收入已達2.54億美元。

上市費沒有講價餘地,但交易所可以其他服務吸引企業上市。其中一大賣點就有納入納斯特100指數,Facebook當初選擇在納斯特上市,據悉某程度亦出於有關考慮。另一方面,企業亦可接觸交易所其他上市公司成員,拉攏業務夥伴或客戶更為方便。

傳統上,納斯特跟科技股掛鈎,紐交所則以工業股為賣點,但各擅勝場的形勢正在改變。今年,在納斯特掛牌的科技公司有15家,僅略多於紐交所的14家。如此一來,成功爭取Twitter上市與否,對納斯特來說特別關係重大。須知道上市服務各佔納斯特收入及經營利潤比例13%左右;至於包括股票及衍生工具交易的市場服務,則佔收人及經營利潤超過四成。

科技股優勢漸告消失

知名企業股份在某交易所上市,該交易所同類交投會更活躍一點。但即使失去一宗上市交易,所帶來的財務衝擊也不見得太大。話雖如此,一旦Twitter捨納取紐,不僅進一步印證納斯特在其核心客戶基礎上的主導優勢已漸告消失,同時亦是紐交所的漂亮一仗。

納斯特要擺脫Facebook上市的失敗恥辱,最佳方法就是順順利利讓Twitter上市。假如Twitter肯合作,多好呢。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Facebook首天交易出現大混亂,加上紐交所在科技股IPO上步步進迫,納斯特如能爭取到Twitter在該所上市意義重大。(彭博圖片)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0 00: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10月8日

THE LEX COLUMN       
多付「媒人」費 併購少閉翳

想像一下到診所求醫時,得悉收費模式有所變動,若然毋須動大手術,就不用繳付分毫。檢查完畢後,醫生告訴你必須進行四重搭橋手術才能保命,你會如何反應?當然是怒氣沖沖奪門而出,永不回頭。不過,不少企業聘用銀行家處理併購事宜,正是以此作為收費模式,銀行家的收費很大程度視乎交易能否落實。

這個問題並沒什麼新意,畢非德等商界名人早已提出非議。但隨着經濟逐漸復蘇,加上企業資產負債表甚為強健,併購之風又再次吹起。根據湯森路透的統計,年初至今世界各地作價逾50億美元的交易增加了13%。

相對於賣方企業(投行收費一般隨作價上升而增加),「不成功不收費」模式對買方來說問題更大。而且,涉及買方的收費結構亦變得愈來愈複雜,企業支付的金額或會細分成某項目林林總總的收費,交易成功費則視乎表現而定。但無論如可,併購銀行家仍有極大誘因促成交易。

銀行家熱心促成美事,不一定代表交易會很糟糕。畢竟銀行家深明客戶關係難能可貴,為了單一次收費而讓客戶促成一宗不利交易,實屬冒險。但假如談判異常激烈,銀行家為了促成交易而鼓勵客戶多付出一點點,亦是人之常情。

因此,董事會必須盡其本分,面對被併購沖昏頭腦的銀行家及企業高層,必須適時制止。計算收費時更着重銀行家付出的努力,而非交易完成與否,將是改革的好開始;聘任另一家銀行研究收購的弊端是另一可行之法;以併購長遠成效計算部分收費亦可取。

上述三種方法實行起來都不廉宜,企業更要承受向銀行付出多多、卻一事無成的風險。但相對於一宗糟糕交易造成的損害,上述代價不足掛齒。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544

主題

8694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141紳士勳章成家立室勳章

發表於 2013-10-10 00:3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vincen_k #1 的帖子

喂喂,快d參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0 23:47:52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10月8日

THE LEX COLUMN       
聯邦地方 有難同當

有時,適用於整體的道理,放諸組成整體的各細小部分一樣管用。外界普遍認為,儘管美國政府局部停運對國家肯定有害無益;但假如未能及時在下周提高負債上限,後果卻嚴重得多。相關道理放諸美國50個州份皆準。

不論是加州還是緬因州,各州的教育、房屋、醫療及運輸等計劃,無不倚賴聯邦政府撥款。根據穆迪計算,在2012年財年,50州總收入為1.45萬億美元,其中5350億美元來自聯邦,佔總額逾三分一。倚賴聯邦提供31%至40%經費的州份達24個,數目為各組別之冠,其中包括加州、紐約、賓夕法尼亞及得州。阿拉斯加及懷俄明最獨立,聯邦撥款分別僅佔19%及18%。路易斯安那則獲最多聯邦撥款,佔總收入52%之多。

聯邦政府陷入癱瘓,州份的非強制開支撥款將受影響。但大部份聯邦福利計劃屬強制開支,在停運期間仍能繼續,儘管部分計劃仍得視乎撥款情況。就以專為窮人而設的聯邦醫療輔助計劃(Medicaid)為例,經費會提前三個月撥出,以發揮緩衝作用。但假如政府陷入債務違約危機,付款緩急先後難免重新編排,強制計劃就有較大風險成為開刀對象。

州政府得自行決定,是否(或有否能力)先行墊資,期望日後向聯邦政府取回款項。儘管經濟衰退過後,州政府財政至今已有好轉,但資金仍然緊絀。當局亦可把部分開支轉嫁鄉鎮政府或醫療服務商。

面對政府癱瘓,投資者態度從容,似乎滿有信心認為僵局不會長久,更不至於損害經濟。但若然事與願違,市政債券價格或會上升;只因人心虛怯之時國庫券就會受追捧,市政債券亦往往隨之上升。

十年期一般責任市政債券孳息上周沒變動,徘徊於2.5厘左右水平。但若然美國違約,則肯定造成極大破壞。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加州多達四成收入來自聯邦政府 (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0: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