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表於 2013-9-23 06:18:50
|
顯示全部樓層
“荣誉谋杀”(honor killing),也称作荣誉处决,大多出现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是指那些确实背弃或者被怀疑背弃伊斯兰教贞节观的男女遭到家人或族人无情杀戮的现象。[1] 家人不允许子女跨种姓通婚,若违背,家人可以依据教规对他们处以死刑。执行这样刑罚的人不但没罪过,反而是在维护宗教的荣誉,所以被称为“荣誉处决”。印度政府曾制定法律弱化种姓制度,但“荣誉处决”案仍层出不穷。
即便许多伊斯兰国家政府认为“荣誉谋杀”是不合法的,是一种疯狂而又残忍的犯罪行为,法律对这类犯罪也开始重视,施以严刑,但传统宗教的力量影响依然巨大,难以从精神上杜绝犯罪的根源。
由于印度特殊的种姓制度,每年有数百名男女死于类似的“荣誉处决”。
荣誉谋杀 - 背后解读
刑罚是在维护宗教荣誉
2000多年前制定的《摩奴法典》对印度教教徒各方面的行为举止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涉及到妇女婚姻问题的规定就更加严格。印度教有所谓“四大种姓”,即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基本类别。每个种姓又包含数千个亚种姓。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些更低级别的人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印度独立后,政府对这部分人给与特殊照顾,印度国父圣雄·甘地还给了他们一个特殊的称号“天民”。
尽管印度政府实行非宗教的世俗法律制度,但印度社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宗教意识仍牢牢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灵。按照某些宗教极端主义者的观点,任何违背宗教教规的人,不论从世俗法律的角度看是否有罪,宗教人士都可以依据宗教教规对他们处以死刑。执行这样刑罚的人不但没罪过,反而是在维护宗教的荣誉,这就是所谓的“荣誉处决”。
种姓歧视至今仍未消除
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实行种姓内部通婚。然而这种制度在古代就因男多女少的人口状态而不断被违反。一些高等种姓的男子不得不迎娶低等种姓的女子为妻。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宗教人士又制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顺婚”,但严格禁止“逆婚”的宗教教规。也就是说,高等种姓男子娶低等种姓女子称为“顺婚”,反过来就是“逆婚”了。长期奉行的宗教法规逐渐成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也形成了某种社会道德。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来弱化种姓制度。截至2013年,在印度大城市和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家庭,人们不但对“顺婚”习以为常,连“逆婚”也不那么反对了。但是,高等种姓占据较高社会地位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在印度11亿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2%,其中大约2/3是中、低等种姓,而少数属于高种姓的人占据了政府、军队和司法部门中70%的职位。因此,让印度人抛弃几千年来形成的宗教习俗和道德观念,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 。
现状
在巴基斯坦,每年都有数百名妇女被“荣誉谋杀”。据巴基斯坦人权委员会统计,2002年,巴基斯坦约有700名妇女死于“荣誉谋杀”,2003年则有450多名妇女死于“荣誉谋杀”。 土耳其在2003-2008年5年间平均每年有200多人死于“荣誉谋杀”,且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而根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0名女子被“荣誉谋杀”。[3]
荣誉谋杀 - 被杀原因
荣誉谋杀的受害者几乎都是女性,被杀害的原因主要是“失贞”和“不检点”,如通奸、私自结婚、发生婚前性行为、打扮时髦举止轻浮、拒绝被指定的婚姻、想要离婚、没带够嫁妆,甚至是遭人强奸。只要是男性成员认定某一女性成员给家族带来了“耻辱”的行为,他们就会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对其处以极刑,并且手段极其残忍。。[3]
加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尔丁齐表示,经济因素在“荣誉谋杀”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的父母为了彩礼逼迫女儿嫁人,有的家族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在男性成员去世后把他的妻子许配给他的兄弟或者其他男性,这些在遭到女性当事人不从时都可能导致“荣誉谋杀”。[6]
荣誉谋杀 - 决策执行
“荣誉谋杀”决定通常由其父亲、兄弟和丈夫、叔叔或者有时甚至是整个家族委员会作出并执行,而实际的刽子手任务往往是交给家族里18或者15岁以下的年轻男子,以避免“行刑者”受到严重的惩罚。 而这些受害者年轻的兄弟们,也以家族赋予了他这个神圣的任务为荣,丝毫没有残害亲人的羞愧感。[2]
荣誉谋杀 - 法律处罚
在中东的一些阿拉伯国家中,处决令家族蒙羞的女性成员依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凶手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犯罪,因为他们是在维护整个家族的荣誉。在法律上,他们也鲜有受到制裁,反而会被当地的人称之为英雄。即便许多伊斯兰国家政府认为“荣誉谋杀”是不合法的,是一种疯狂而又残忍的犯罪行为,法律对这类犯罪也开始重视,施以严刑,但传统宗教的力量影响依然巨大,难以从精神上杜绝犯罪的根源。[2] 有关涉案者的定罪和判刑也常常受到一些社会舆论的干涉。[6]
在欧美各国,政府坚持不给实施“荣誉谋杀”的凶手减刑,而是按照正常法律判处谋杀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