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9-19 18: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洗樓王子 #2 的帖子
澳門「葡國菜」有這許多創新菜式,你去葡萄牙根本不可能吃到(最起碼小弟早年旅居葡萄牙Lisbon期間也吃不到),土生葡人飲食文化其實是各種文化匯集的結果,很典型的早期各地飲食文化匯集的「Fusion」菜式。調味料之中,鹹蝦源自馬來亞的馬拉盞(Belachan馬來語 or Balichao葡萄牙語),澳門土生葡人愛月桂葉(Bay Leaf)和中式鹹蝦同用,所以早期的茶餐廳把月桂葉叫作「鹹蝦葉」,華人私下把土生葡人叫「鹹蝦燦」,以便與來自祖家的正宗葡萄牙人「牛叔」有所分別。咖哩來自印度、椰槳也是馬來亞的的調味料。甜品方面,馬拉糕(Saransurave)顧名思義,當然也是馬來亞食制,土生葡人對這種糕點的名稱,仍清楚保留馬來語的痕跡。早期葡萄牙人曾往日本傳教,16 - 17世紀在日本成立了龐大的天主教社群,把日本修士送往澳門修院訓練,大三巴前身的聖保祿大修院便是昔日的遠東省總部。日本人帶來了和果子(Muchi-muchi),名字保留至今。至於咋喳(Chacha),早已在香港的糖水店發揚光大了,雖然很少食客了解這也是由葡萄牙人帶到澳門的另一馬來亞食制。
澳門土生菜是澳門獨特的美食,用豐富的配料烹調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餚,背後蘊含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與葡萄牙航海文化。16至17世紀期間,葡萄牙航海事業發達,商人經營香料貿易,商船途經非洲、印度沿岸、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等地始抵達澳門,將沿途各地的香料和飲食文化帶到澳門。此外,葡萄牙人與上述不同地區的族群及澳門的本地華人通婚,以致各地與本地的材料、菜色和煮法漸漸融入澳門的傳統葡國菜。
土生葡人的飲食文化能融會各地,主要原因是葡萄牙人來澳門前,先後在非洲莫桑比克、印度的果亞、現今印尼的帝汶、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建立殖民地,加上他們早期曾涉足日本傳教,所以把非洲、印度、馬來亞、日本食制也引進來,共冶一爐,土生葡人又喜愛用來自非洲、東南亞及印度等不同香料和配料來烹調菜色,如咖哩、椰汁、丁香、肉桂等,加上中國菜的烹調技巧和口味,以葡式烹調為基礎,這種葡國菜並非葡萄牙本土的葡國菜,而是中、葡合璧,與本地食物結合,經過數百年演變&發展了具各地文化交流結晶成今天獨特美味&別具澳門風味的澳門土生菜(MACANESE CUIS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