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
發表於 2013-9-17 05:3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馬其諾陣線不堪一擊
戰爭一開始,有備而戰的希魔立時發動全面攻勢,進入波蘭後不足一月便攻陷華沙,跟著南征北討,入侵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
而最令人沮喪的是法國被譽爲不能攻破的馬其諾防線在適當的部分被德軍迅速突破,於是德軍從法國東北部長驅直人,把英國遠征軍和法、比聯運逼到敦刻爾克,演出了大戰悲壯的一頁,近二十萬英軍和十四萬法、比軍大徹退,遺下重裝備無數,巴黎因而陷落。
請看諾斯如何描寫:
在大河附近
巨大的戰壕、泥上被挖掘出來
水會被切斷爲十五段
城市被佔領,火、血、叫喊、戰爭
充曩衝突
紀四.八十
大河自然是萊茵河,巨大的戰壕當然是法人佈置於法德邊境號稱世上最長戰線的馬其諾防錢,希魔只揀一點猛攻,將整條防線變成支離破碎的切段,使法國陷進空前的混亂裏去。
潛水艇的出現當我們讀諾斯的預言詩時,須謹記他處身的時代是十六世紀,工業革命是十八世紀後的事,人們要到了十八世紀中葉,才懂運用蒸氣動力。不過早在諾斯的預言詩中,便已描述到四個世紀後戰爭裏所使用的武器,例如這一首:
通過盒中的閃電金銀融合
被擒的兩者互相吞噬
城市中最偉大的延伸開去
艦隊在水底下旅航
紀三.十三
開始那二句使人摸不著頭腦,但最後一句便很難否定諾斯不是指潛水艇了。
有關潛水艇的還有這一首:
他認爲會帶來饑荒的地方
解救來自某處
海上的眼,像條會婪的狗
有人會給予油和小麥
紀四.十五
大戰展開,德國以戰艦和潛艇對英國進行全面封鎖,[海上的眼”正是對德國潛艇潛望鏡的有趣描寫,一見英國商船,那“貪婪的狗”自然不會放過。幸好物資從美國大量運至,解救了英國的困境。
日本逞兇亞洲
日本一九四一年偷襲珍珠港後,戰爭升級,戰火蔓延王球,諾詩這樣寫道:
那屬於太陽的人不能安全渡海
威尼斯的人掌握整個非洲
上星再佔據了國上
亞洲會改變
紀五.十口
這很清楚地點出了軸心國中的日本和義大利。
日本的國旗是個紅太陽,與美國開戰後,日本最終在制海權上敗於美國。
義大利的入侵行動主要在北非,土星代表苦難,義大利無疑亦自食侵略者的苦果。“亞洲”會改變進一步肯定了詩首說的是日本。
法國烽煙四起
戰爭使千萬人流離失所,鮮血染紅了土地,諾斯是法國人,自然對祖國的描寫最是詳盡,在紀一第七十一首詩,他寫道:
馬春的居民被完全改變
逃亡追逐宜至里昂
納博納和圖盧茲被波爾多激怒
被擒被殺的接近一百萬
紀一.七十二
這是令人心驚膽顫卻又非常準確的描寫。戰火使法國完全改變,法國政府逃到波爾多。馬賽、鈉博納圖盧茲、山昂等全落到德軍控制的僞政府去。而最驚人的是據官方統計,在大戰裏死傷的數位約爲七十萬,這並不包括與法國作戰的盟軍在內,加起上來實在非常接近一百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怖,在預言詩內纖毫畢露,使人禁不住想到,這災難是否命中注定不可逆轉,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亦在前路上等待待著我們?
原子彈下的廣島長崎紀二第六首可能是全書中最震撼的其中一首,足見諾斯在大事上毫不含糊,那亦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閉幕的一場人間慘劇,喻示了人類將來一個可能的命運。這事發生在一九四五年的廣島和長崎,詩文是如此的:
在海港附近和兩個城市
前所未有的兩次鞭笞
饑餓、瘟疫、人們被抛出
將向不朽的上主哭喊求助
紀二.六
廣島和長崎都是臨海的城市,被投下了兩枚原子彈,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看到如此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的兩大鞭笞,兩個城市冰消瓦解—原爆後的幅射像瘟疫般傳播,除了向天哭喊外,還能做甚麽?
廣島原爆紀念館的雕像,正是“向不朽的上主哭喊求助”的姿態。
化學武器
以我你現在飽受中束事件影響的心情,去讀諾斯於一五六八年完成的預言詩時,很自然會去查看有關這方面的預言,而事實上他亦不斷重復提到中東的事,例如在紀二第二十九首,他這樣寫:
東方那人將由他家出發
越迢嘉路的亞本連山
長空會被刺穿,包括水和雪
每一個人都會被嗆塞
紀二.二十九
我不反對以我們矢志尋找的心情,很容易會對諾斯模棱兩可的詩加以附會,但最後一行“嗆塞”那兩個字,似乎的確在描述著化學武器。“長空被刺穿”指的當然是有來有往的導彈。幸好那處是沙漠地帶,並沒有雪,所以我們不能排除諾氐這首詩說的是另一件事。嘉路的亞本連山亦不像在描述伊拉克和科威特接壤處的地貌。但我爲甚麽特別提及這首詩,讓我們看看原詩文的第一行:L'Orientairi adesonsiegeSor tira最後三個字正是IRA,與伊拉克只是一字之差,如果真是指伊拉克,便應寫爲“伊拉克那東方人由他家出發”,假設真是諾斯的原意,便教人對中東戰雲難以樂觀,不過諾斯已死,唯有等待時間判斷。
候賽因的侵略
紀五第四十七首:
那偉大的阿剌伯人進軍至最前線
將被拜占庭人背叛
古黴艾蘭州人會迎上他
通過另一個匈牙利造成莫大的損害
紀五.四十七
百萬大軍欺淩弱少
拜占庭人是指土耳其人和中束其他民族,羅得艾蘭州人不知是指希臘或是美國的羅得艾蘭州RHODES,匈牙利以前曾被土耳其人佔據,不知是否暗喻科威特被佔領。不過實在大多“不知”了,這亦是諾斯預言詩的特色,若非事後發覺他驚人的準確性,確教人很難有興趣看下去,而現在看卻是一字一驚心。
那阿拉伯王子、火星、太陽、金星和獅子
教會的律例屈限在海上
向著波斯近一百萬人侵略埃及和拜占庭
喜正的毒龍
紀五.二十五
這首詩的阿拉伯王子換上了侯賽因便非常貼切,火星、太陽、金星同在獅子座內出現應在一九八七年中,所以這事應在這年之後,一九九零年倒也非常接近。第二句令人難解,集結在波斯灣附近的艦隊與教會沒有甚麽直接關係,波斯指的是伊朗和鄰近國家,拜占庭則是中東的土地,所以這事定與中東有關無疑,侯賽因號稱一百萬大軍,與詩中的數位亦非常接近。
對於中東諾斯寫了近二十首看來可能與之有關的預言二詩,大部分尚未發生,這是否表示未來的日子,中東的事諾斯對以色列也沒有忽略。
新的法律會佔據新的土地
就在敍利亞、猶太和巴勒斯坦附近
那巨大野蠻的王國
將在太陽世紀結束前破裂
紀三.九十七
新法律新土地,指的當然是以色列,在強敵環伺下於一九四八年建國。
野蠻王國指的或是狂熱的極端宗教主義,又或四周無論人口土地都占優的強敵,太陽世紀是二十世紀,所以看來在這世紀內,中東的回教國家仍是四分五裂、未能同心齊意對付以色列,先有兩伊戰爭,現在又有伊拉克和其他中束兄弟國的對抗,所以諾斯這預言是出奇地命中事實的一條。
聯軍艦隊集結波斯灣
讀過以上如此驚心動魄的一首詩後,再看以下這一曰首,坦白地說,假若在侯賽因入侵科威特前去看這首詩,保證百思不得其解,現在讀來,卻是打心裏透出寒意來:
晚上彩虹會出現在南特附近
海上的藝技會掀起雨
在阿剌伯海灣龐大的艦隊掙扎箸
在薩克一隻怪物將以熊和豬的形象出世
紀大.四十四
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比較難解,我們都知彩虹不會出現在晚上,南特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南近海的大城市,救人看不到與跟著的兩句有何關連。這也是諾斯預言詩的一個特色,事事均以法國爲中心、在今日的我們看來自然難關其意。
跟著的兩句卻是驚心動魄。“雨”是諾斯慣常以之對空中飛彈的形容,諾斯所處的十六世紀並沒有這類鬼行意—所以諾斯只能以他由己己熟悉的名辭,將他超越時空所“看到”的未來武器加以翻譯,例如“閃電”、“霹靂”、“充滿殺傷力的圓球”、“雨”、“塵”等等。
當我們將後一句連在一起讀時,只能想像到一九九零年八月後的情形,西方以美國爲首的各大強國將戰艦集結在阿刺伯海、阿曼灣和波斯灣。
詩文中的阿剌伯海灣是不存在的,可是還有比阿刺伯海灣更貼切地形容以上海域的方法嗎?當艦上萬炮齊發時,飛彈將像雨般彌漫天上。至於艦隊爲何要“掙扎”、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最後一句的“薩克森”Saxony令人費解。一般來說應是指德意志民族,和波斯灣風馬牛不相及,不過一個人包含了熊和豬的特質,很可能是指既是勇士又是*夫的某君。
被俘的人質
那王欲進人新城裏
他們到來是要通過敵人折辱它
被搶的假作被釋然後行動和說話
那王在外遠離敵人
紀九.九十二
一向以來“新城”都被認爲是紐約,因爲在他的預言詩裏,慣以“新大陸”來稱呼美國,不過在今天看來,這更像伊拉克人侵科威特的描寫,科威特城是這近十多年來因油幣而發展出來的現代城市。
第三句更使人感到有趣,我們在電視看到人質被拿出來宣傳,只讓他們說侯賽因歡喜的話。而侯賽因遠在巴格達遙控?亦是第四句的含義。
在波斯灣危機發生前,沒有人猜想到這幾首詩有這些可能的意思,不過麻煩來自中東,這已是相當肯定,在跟著來有關未來的一章裏會更系人去看諾斯空前絕後的大預言。
美蘇關係
未來是由現在延伸開去,所以我們亦以現在的形勢爲出發點,加以估測。
諾斯的預言以這世紀爲終結,所以幾乎一致同意他預言的最後一首應是紀十的第七十一首有關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的一首。
今年是一九九O年,距離那日子只有九年,所以我們比之任何一個時代的人有更好的資料去預計即將發生的一切,而且還有機會目睹諾斯這首預言的準確性。
請記著諾斯的預言並不是每一首都百分之百準確,有可一些已證明了是失敗的,而在年分上亦有偏差,不過命中率之高,亦使我們不得不戰戰兢兢,誠煌誠恐地去參詳。
基本上,凡是未成爲史實的預言詩,都可能會在將有發生,這裏我只能揀選意思比較明顯的,作一個對將來的素描。
戈巴卓夫是陰謀家?
先看這首:
一位國王深入新大陸
子民出來歡迎見禮
他的背信棄義
公民覺那是接待而不是節日
紀人.七十四
最後一句意思不明,但前三句卻非常明顯。
新大陸是指美國,國王是另一位強國的領袖,可能是蘇聯,也可能是中國,看來以前者居多,當他到來訪問時,受到廣大的歡迎,不過其中卻充滿不爲人知的陰謀詭計和欺騙行爲。
假如這是指戈巴卓夫,那就使人對美蘇關係毫不樂觀了,現在懷疑戈巴卓夫有沒有改革誠意的人已愈來愈少,不過他能否屹立於政治風暴而不倒,卻要時間告訴我們了。對於美蘇關係,還有這令人半音半驚的一首:
有一天兩大領袖會成爲朋友
他們的偉大力量不斷增長
新大陸會在她力量的峰顛鎮
血腥的人在計數
紀二.兒十九
蘇聯和美國是目前軍事上的最大強國,在一九九O年今天關係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階段,甚至在科威特問題上取得一致的立場,而美國將兵員迅速運往沙地阿刺伯,則顯示了她的力量達到了搴顛。
但那可怖的“血腥的人”卻在暗裏默默估量著這一切—這是否一個會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人,又或只是家侯賽因等這一類野心家,正計畫著下一步的行動?
十三年代友爲敵
紀五第七十八首假如說的是美蘇關係,他們的良好關係,前景並不明朗。
兩者的聯盟並不會持久
十三年向他們將由野蠻力量所控制
兩、萬面都蒙受損失
人會祝福領袖的叫喊
紀五.七十八
第四句又是那樣令人難以明白,不過慣看諾斯這裏書的人應對此習以爲常,即管菲常精確的預言例如描述法皇逃走被捕,其中亦有一些到現在仍不明朗的辭語文字。但當想到以現令資訊的發達,在傳播消息時仍會因種種人爲的誤會而發生誤傳—那就很易理解諾斯對他當時完全不理解的將來,翻做他那時的文字時,自然會有描述上的困難,尤其他蓄意合意思變成不那麽明顯,於是便時有這類語句出現。
無論如何,世界的安危緊緊於這兩個超級大國身上,他們都有摧毀整個世界的力量,故而其關係亦決定了人類的命運。
假設以戈巴卓夫上臺作爲一個分水嶺,美蘇保持十三年的良好關係,那在一九九九年諾斯所指恐怖大王出現前便應完結,我們面對的是絕不明朗的前景。
聯手抗敵
關於美蘇聯盟亦有這一首:
當北極的國家聯起手來
支、萬會感到巨大的恐懼和沮喪
顫抖的偉人支援新選出來的人
羅得艾蘭州和拜占庭會染上蠻人的鮮血
紀六.二十一
最後那行的羅得艾蘭是諾斯多次提起的名宇,意思卻不明顯,不過每次提起都與中東有有關。拜占庭應是指以往拜占庭大帝國所屬的地方,是諾斯泛指中東各國的名稱。
這首詩說的或者是西方各國和蘇聯站在同一陣線,“東方”有人以爲是說中國,不過諾斯曾以東方說中東—而中國他會點明是亞洲,所以這首詩說的仍是中東的問題,無論如何,科威特人的鮮血,早染滿科威特城,中東人的血,還看不到有停流的日子。
兩次行動和兩次平息
東、萬使西、萬衰疲
敵人在數次接戰後
在需要時卻在海上遭遇敗績。
紀八.五十九
兩次行動指的可能是兩次油價的飛漲,最終雖然平息下來,但西方各國的經濟已遭損害,海上遭遇敗績,只不知是否說對侯賽因的海上的封鎖生效。
東歐劇變
跟著紀四第八十二首是非常動人的一首詩,一向以來都被認爲是指拿破侖一八一二至一人一三年閻從莫斯科無功而退的描寫,不過在東歐事變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另一種角度和心態去看待它,那是這樣寫的:
一大群人會由斯拉夫王利亞迫近來
毀滅者將古老的城市摧毀
他會看到羅馬尼亞滿目瘡痍
可是卻不知怎樣將燃起的火焰撲熄。
紀四.八十二
斯拉夫王利亞一向都被認爲是指斯拉夫人,包括了東歐和東南歐的民族,束歐的變故正是由於民衆對政府的步步緊迫而起。壽西斯古正是不折不扣的屠夫和毀滅者,在他的命令下使羅馬尼亞滿目瘡痍,不過革命之火終於將他燒成灰燼。
羅馬尼亞在詩的原文是SaRomanie,有人譯作Rumania,不過在諾斯時這並不存在,所以認爲是羅馬尼亞應是合乎理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