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3-9-7 03:34: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載)
一夫一妻制,在世界大多数地区是法定的,也是人们唯一接受的婚姻形式,在一些国家或在宗教信仰下,一夫多妻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尼泊尔偏远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胡姆拉地区的山村里,还保留着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一妻多夫制,就是几个男子共娶一个妻子。
尼泊尔
尼泊尔法律上不允许一妻多夫
这个现象,还是本台一位听众,18岁的学生希达萨·萨帕发现的,我们就派记者哈维兰德和萨帕一道深入喜玛拉亚山脉,寻访一妻多夫的家庭。
深山探秘
山越爬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哈维兰德和萨帕终于气喘吁吁来到一个叫布朗西的小村子,村子里有一个一妻多夫家庭,四个兄弟共娶一个妻子,22 岁的恰克拉玛是老三。
萨帕问恰克拉玛,四兄弟共娶一个老婆,对他个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恰克拉玛说:"我们住在尼泊尔偏远地区,很难挣到钱。如果我们只娶一个妻子,少要几个孩子,经济上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她一个人操持家务,干很多的活,很苦。有时候我们会雇短工帮家里一把。"
那有四个男人做自己的丈夫,在妻子金马拉玛眼里有什么好处呢?
多几个男人做丈夫的好处
金马拉玛说:"好处很多。过去,我们有很多羊,很多农活,丈夫多,就可以分摊着干。不过,现在,羊没有了,实际上也不干什么农活了,人们都忙着受教育,找工作,如今,一妻多夫不像过去那么好处明显了。"
金马拉玛的两个较年轻的丈夫,最小的只有17岁,都在加德满都,金马拉玛说,是她把他们拉扯大的,没把她们当丈夫,更像是兄弟。
一妻多夫制形成的社会因素
那么,一妻多夫现象有多普遍?它形成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安伯格介绍说:"在尼泊尔的局部社区里一妻多夫现象依然存在,它是源于来自西藏的移民,在尼泊尔和西藏,法律都是不鼓励一妻多夫的,但民间这个传统仍在延续。形成一妻多夫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一妻多夫一般都是一个家庭的几个兄弟共娶一个妻子,所以,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维持一个大家庭,不分家的理念。这样,家产,土地,牛羊等就不会分散。"
但实际生活中呢,比如妻子要和四五个丈夫都过性生活吗?
迪安伯格:"这就看具体的家庭自己的安排了,有些丈夫年龄很小,妻子更像是母亲的角色。当然,也会有紧张,嫉妒,但大多数这样的家庭还是很和谐的。"
那谁是孩子的父亲怎么区分呢?
迪安伯格说:"几个兄弟娶一个妻子的家庭,一般老大是有正式名分的父亲,其他兄弟都称作叔叔。重要的是孩子都是一家的,土地家产也就不会分散。"
那这种传统会延续下去吗?
迪安伯格说:"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法律都不鼓励一妻多夫,加上经济环境的变化,一夫一妻的概念的传播,人们的流动,就业等等,所以,一妻多夫恐怕只能在非常偏远的局部继续存在。"
行一妻多夫制之社会通常行兄弟共妻制。为维护两族间之既存关系,并保存全族人之权益,妻之夫死亡,以其夫之兄弟为夫。在此制中,夫之兄弟有责任纳寡嫂为室,所生子女视为死者之子女。另一情形则为:与寡嫂结婚,子女则在自己名下。此与前者不同。
一妻多夫制有行兄弟共妻者,亦有非兄弟共妻者。
复偶婚亦有多夫多妻之共同婚,为初民社会中数夫或数妻之共同团体。两个男子与两个以上女子之婚制,乃极为罕见之婚姻型式,亦从未成为一种主要型式。如果有之,亦仅为适应当地当时之一种权宜办法。
藏族习俗
藏族这个男性彪捍勇猛的民族,在古代曾是女性中心社会!这个社会最初发生于中亚之游牧部落,并随游牧部落的固驻一区,而成为女性中心的国家。游牧部落,因为居无屏障,容易受外敌侵袭。所以壮健男子保卫家族,管理牲畜帐幕则委托于妇女与老弱。在对偶婚姻制度尚未严格建立以前,这样社会的妇女,为何具有战胜一切的魔力,缘由有三点:
(一)以性的关系,使男子颠倒。
(二)以掌握衣食资粮
(三)以乳哺婴孩之关系,博全群爱护。
一妻多夫制之关系,使全群男性无形中受羁勒。
这样自然形成为女性中心之制度。因女性一般柔弱,缺乏控制多数的力量。因此只有当其群体发展到十分盛大,常须与他族争战时,才会有男子势力崛起为王,改造为男性中心之社会。假设这个社会长久沉滞于渺小、孤立、和平、幽静之中,那么此女性中心制度可能延续到很久。在西藏冈底斯附近,是古代为女性中心社会。它实际上是隋唐时代女国。隋唐迄宋各书之记载西方异国者,多曾志述“女国”,或称“东女国”。它的部位就在在现在的西藏境内。
西藏一妻多夫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是保护家庭财产不分散的一种办法。在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下,几个男丁分家后会造成家中财产的分割,减弱大家庭的力量。而且也会使家中劳动力缺乏,影响家庭财富的聚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