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33|回覆: 2

[其他] 畢老林: 今日微軟明日蘋果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30 23:5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月29日,周四。微軟行政總裁巴爾默(Steve Ballmer)上周五宣布年內辭職,相隔一星期才寫此事,未免有點Out。然而,新興市場、中東戰火等「貼市」題材寫多了,有點膩;轉轉話題換換口味,何樂而不為?

劣評如潮公正嗎?

今年是2013年,巴爾默在科網泡沫爆破、微軟股價見頂的13年前(2000年)接棒,取代創辦人蓋茨出任微軟CEO。在眾多評論巴爾默功過的文章中,十篇倒有八篇把他貶得一文不值;給予正面評價或至少公平論述的,猶如鳳毛麟角。若有人把巴爾默跟西方人視為「不祥」的數字13扯上關係,我不會感到意外。

巴爾默宣布退位當天,微軟股價應聲急彈8%,彷彿詛咒解除般值得高興。《紐約客》名作家湯森(Nick Thompson)更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指巴爾默掌舵13年為微軟樹立的「功績」,較美國司法部13年來針對集團的訴訟更大。

巴爾默劣評如潮,主要由於微軟在他治下非但股價不前,跟過去十餘年科技世界三大趨勢——搜尋器、流動資訊、社交網絡——亦僅擦身而過,令微軟痛失更上層樓的良機。時至今日,集團仍靠視窗和辦公室兩大PC操作系統行走江湖,惟老本可以食到幾時?

換句話說,在批評者眼中,巴爾默過度安於現狀、缺乏前瞻未來的信心和能力,是微軟在他手上盛極而衰的根本原因,有人因此簡單地以anti-Steve Jobs總結Steve Ballmer的失敗。

然而,作為一個企業領袖,巴爾默是否真的那麼一無是處?答案恐怕是否定的。2000年剛接棒時,微軟營業額230億美元,純利58億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的12個月,集團營業額779億美元,純利219億美元。換句話說,在巴爾默掌舵下,微軟營收和盈利13年間各自增長接近三倍。從集團邊際利潤期間不跌反升可見,壟斷PC市場繼續為微軟帶來暴利。

賺錢能力未失

蓋茨與巴爾默在哈佛讀書時便老友鬼鬼,可謂識於微時,對後者了解透徹。巴爾默是怎麼樣的企業領導者(1980年加入微軟,乃公司第30名員工和首位商業經理),沒有人比蓋茨更心知肚明。他要求的是巴爾默不斷地「創造性破壞」,還是力守微軟在核心市場的壟斷優勢、在優勢消失前賺盡一分一毫?

答案若是後者,視窗和辦公室兩大業務,在最新財政年度仍能為微軟創造270億美元的經營溢利;賺錢能力勝於微軟的美國企業,除埃克森、雪佛能等石油巨企,以及摩通、富國等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外,恐怕只有蘋果。

由此可見,巴爾默並非批評者所說般不濟。投資者也許因微軟股價在他接棒後橫行大感失望,但純看財務數據,巴爾默表現絕不失禮。此君若是其他企業而非微軟CEO,單憑13年來營收和盈利雙雙增長三倍這項戰績,已足為他贏來無數掌聲。

微軟今日面對的最大挑戰,當然是個人電腦銷售下滑、PC黃金歲月一去不返。如何在核心市場萎縮、壟斷這個市場無法確保盈利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帶領微軟,看來真的不是巴爾默這個類型的管理人可以應付的難題。無論如何,他已完成在微軟的歷史任務,選擇於這個時候引退,未嘗不是明智之舉。

盛極而衰時間問題


順帶一提,平時甚少就個別公司說三道四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兩度在其《紐約時報》專欄談及微軟和蘋果。這位經濟學界「牙擦蘇」一時不罵共和黨,其文馬上顯得大有見地。克魯明把微軟和蘋果的成功,主要歸因於「網絡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即產品對用戶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微軟主宰PC操作系統市場,正是得益於這種愈多人用愈有價值的網絡效應。

蘋果近年的成就,同樣離不開「網絡外部性」。然而,在克魯明看來,蘋果在智能通訊領域享有的優勢,恐怕不及微軟對PC市場的壟斷那麼持久,理由是消費者口味常變,忠誠度不如企業IT經理可靠。今日的微軟,就像羅馬帝國的後期;蘋果盛極而衰,恐怕也只是時間問題。




632

主題

8321

回帖

3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37771

論譠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貼圖之星」勳章超級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8-31 01:4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章好睇
cash is k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30

主題

7093

回帖

1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12400
發表於 2013-9-1 19:16:27 | 顯示全部樓層
no enterprise can be the "no. 1" for long, IBM is a good example.  unless the new leaders of microsoft and apple can lead the company to a new "blue sea", these 2 companies will decline for a while, although not disappeared.  samsung will be another example to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