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41|回覆: 1

[其他]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債股虛旺 後市茫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25 22:2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財經傳媒似乎一直只知着眼於聯儲局何時開始減少買債,但實質問題不在退市時機,而在今後該局還如何取信於投資者。一旦央行的口術失去作用,基本因素將再次主導市場;甚或聯儲局大開流動性方便之門,但市場卻毫無反應,局勢又將如何演變?

目前美國股市已估值過高,說不定高處還未算高,更會出現估值超高。市況發展下去究竟是回到1987年8月一片慘淡抑或是1999年8月牛氣沖天?本欄今期就以各種相關基本因素為焦點,探討當前大市升勢現象。

不論牛市抑或熊市,坊間都有同一個說法,就是總會悄然而至,了無聲息。這固然有其道理,但來無蹤不等於亦會去無迹;一旦市況逆轉,往往有迹可尋,這也倒是事實。

筆者在過去一周以來閱遍大量參考材料,從中發現種種迹象,顯示即使最近期的牛市未至於即將告終,目前走勢亦難免暫告一段落。

槓桿獲利妄想

據財經研究中心GaveKal加夫(Charles Gave)的分析,孖展借貸額又再極度飆升,正是有關迹象之一。他曾以個人經驗作出如下解說:

「1971年2月,我投身財經分析界,致力探討市況起跌因由。在我最初任職的法國銀行,聘用我的那位年長基金經理對我說:『在我們這一行,別指望能靠別人的錢致富,也千萬別拿自己的持倉來做槓桿式買賣。槓桿式買賣也許適合房地產市場,但投資股票也來這一套,只會落得慘淡收場。』

「當時我自恃年輕,又自以為有點小聰明,對他的善意忠告不以為意。後來經過幾番急忙補倉的深刻教訓,我才明白到長輩的教誨確有其道理。

「如今自己也已經一把年紀,再難有當年的小聰明可恃,目睹不少投資者以為槓桿式買賣有利可圖,於是反其道而行,以年屆70的長輩身份,見證年方30晚輩我行我素的投資行徑。

「【圖1】中紅線代表紐約證交所孖展借貸佔人均GDP比例;下方藍線顯示美國股票與政府債券比例。從中可見當股票相對債券估值過高之際,借錢炒股者總會加大槓桿注碼,而且似在衰退將至,亦即往往在股票表現持續勝過債券之後,更尤其表現踴躍。



「這類投資者所以不惜一切以槓桿買賣方式投資,皆因以為毫無跌市風險,入市有望穩賺不賠。至於股市可望升勢不斷的理由,則包括『科技發展造就新型經濟』,『樓價有升無跌』,或『量寬措施開闢滾滾財源』等等;再加上面對歷次財經危機一廂情願的豪言壯語:『自有辦法為下次大跌市自求保險之道』(1987年股災),『聯儲局斷不會容許實質利率重現』(1979年儲局大舉加息),『油價不可能跳升3倍』(1974年國際能源危機)。」

盈利唯一支柱

事實上,股市近一年來的升勢,並非拜基本因素所賜。期間非金融界的盈利表現其實乏善足陳。資深財經記者貢格洛夫(Mark Gongloff)在《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網站寫道:

「據彭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銀行業盈利升幅高達27%,是標普500指數成分公司盈利不致出現淨跌幅,反而錄得3.3%升幅的唯一原因。否則,標指盈利應已下跌1.2%。

「企業盈利表現欠佳,亦無阻標普500於今年迄今為止接近19%的升勢。即使如此,標指的盈利表現,仍遠不及金融界至今錄得的26%升幅。去年,銀行界的盈利表現亦一枝獨秀,較大市升幅高出一倍。縱使醜聞不斷、規管繁重,其深入民心『殘民自肥』的形象廣為輿論所不齒,但銀行業仍能錄得可觀業績。

「《華爾街日報》有報道指出,面對當前的疲弱經濟,即使大舉裁員,或節約開支,非金融界企業亦難望重獲可觀盈利增長。不過,無論經濟如何低迷,對銀行業來說,財來自有方。銀行把所持鋁材在各倉庫間來回調動,以製造供應短缺假象,即屬其創新獲利手法之一。」

盈利匱乏現象,亦瀰漫於其他經濟領域。近一年來的名義GDP增長,除卻經濟衰退時期,創下有紀錄以來新低【圖2】。



由於在股市趨升的同時,盈利卻未見上升,市盈率已重返接近市場呈停滯不前之勢的水平。雖然道瓊斯指數及標普指數未至於高不可攀,但價格已顯然偏高。另一方面,以盈利計算,羅素2000指數及納斯特指數估值均已過高。

升勢煙幕背後

筆者曾在本欄一再指出,「營運盈利」除了未扣減稅款,還包含一切粉飾櫥窗效應,可信性難免成疑。

全球大資產管理公司GMO創辦人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管理資產總值已逾千億美元,不啻為投資界智多星,其對投資回報前景觀點,自然極具參考價值。【圖3】顯示他近期基於各類資產類別相對估值所作的回報預測,從中可見退休基金預期未來七年複合年均回報率達7%至8%,恐怕難以達標;再加上美國不少公營機構僱員退休金計劃已呈資金嚴重不足,此一資產類別的回報前景實在未許樂觀。



最後,【圖4】為吾友兼對沖基金Hussman Funds創辦人赫斯曼(John Hussman)近日所作相關分析。從其中數據可見,當前股市已估值過高(overvalued)、超買嚴重(overbought),兼且過度看漲(overbullish)。

【圖4】根據收益及經順滑化的席勒(Shiller)盈利(按前10年經通脹調整盈利平均計算)兩種計量方法,而將標普500與物價水平互相對比。由此可見,當前股市雖未至於2000年的泡沫水平,但已漸次靠近2006年至2007年的水平。



話說回來,股市雖已估值偏高,但其偏高程度也許仍未見頂。對於聯儲局的連番入市措施,市場已普遍視之為無可抗拒而甘於接受。股市近期升勢持續不斷,第三輪量寬措施在其中推動的影子清晰可見。

後市去向關鍵

法國地質物理學家索內特(Didier Sornette)分析各國央行近數十年來的危機對策時指出:「每次出現財經失控現象,其『解決』方案總成為隨後失控現象的導火線。每次隨崩盤之後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都為下一輪財經泡沫及崩盤種下禍根。」

事到如今,到底後市將何去何從?對央行投下信心一票,已無異於1999年看好科網股,與2006年深信樓價升勢不斷的一廂情願心態。在強大政策話語權支持之下,各國央行自能繼續支撐各類資產價格,並透過消除極端風險(tail risk)而阻延金融危機爆發。在周期性市況持續改善,而歷史基本因素(去槓桿化及人口老化的雙重壓力)疲弱不穩的情況下,市場情緒已成市況升勢賴以維持的唯一因素。

歸根究柢,後市能否穩定發展,主要視乎各國央行能否維持信譽,以取信於市場,而其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又能否令輕微跌幅不至演變成全面崩盤。吾友兼PIMCO行政總裁暨聯席投資總監埃利安(Mohamed El-Erian)就經常為文,針對央行信譽「品牌」的重要性發抒己見,並屢次指出央行政策話語閃失的危險所在:到時大市不但有趨向兩極發展之虞,一旦央行失信於市場,大市就更極有可能跌穿基本因素的支持位。

央行信譽為重

由此可見,除卻債困國信譽以外,各國央行在投資者心目中的信譽,亦已成為市場成敗的核心一環。印於美鈔上的那句美國官方格言(official motto)「吾輩信主」(In God We Trust),現時往往在譏諷漫畫之中改為「吾輩信貝」(In Ben We Trust),以揶揄貝南奇(Ben Bernanke)的處境,此說其實也不無道理。

不論是英倫銀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抑或未來聯儲局主席,央行首腦都勢將背負穩定環球金融市場的重任。環球市場已不在乎企業在生產及服務方面的實質表現,而只在乎各國央行對其量寬措施的支持力度。

量寬支持力度要是未能延續,而大市隨即轉勢又將如何?各國央行量寬措施程度既已如此之深,再遇上金融危機,還有何對策足以證明當局仍能控制大局,以紓緩市場的緊張情緒?

事實上,足以觸發又一次金融危機的因素多不勝數;即如歐洲南部某國拒絕進一步緊縮財政(假使意大利或西班牙被迫提前大選,結果或將如此),或者德國改變初衷,而不願繼續援助債困國等等,均非絕不可能。

又如歐洲央行終於為勢所迫,而須兌現承諾動用「直接貨幣交易」(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簡稱OMT),以無限量購買意大利、西班牙,甚或法國的短期債券,則德拉吉就勢必被迫擴充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否則難以奉陪到底。德國限制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簡稱EFSF)援助額早有前科,若重施故伎,通過德國憲政法院(German Constitutional Court)限制OMT數額,那麼德拉吉操控市場情緒的口術自然毫無用武之地。

假使各國央行的政策話語權不保,投資者就勢將面對全新的遊戲規則;投資焦點將因而有望還原基本步,重新重視基本因素;投資組合中不妨加重現金比例,甚或增添波動性保險(volatility insurance)投資。



■對於聯儲局的連番入市措施,市場已普遍視之為無可抗拒而甘於接受。股市近期升勢持續不斷,第三輪量寬措施在其中推動的影子清晰可見;圖為聯儲局主席貝南奇。 (路透圖片)

12

主題

9607

回帖

3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36370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究極元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141榮譽勳章

發表於 2013-8-26 16: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7: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