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威特(Michael E. Lewitt)是筆者首選信貸分析員之一,筆者要知道信貸市場的最新動向,總以他的顧問意見為依歸。他對各種另類投資產品及傳統債券均素有研究,對表象背後真相也確實別具見解。
本欄今期特別摘錄最新一期政經及金融市場通訊《信貸策略師》(The Credit Strategist),與讀者分享他的另類分析,將基準10年期國債孳息近期表現與1994年內兩個月內走勢加以對比。正如他在文章中指出,當年正是在一般投資者眼中的「債市投資浩劫」(Armageddon for bond investors)。
按揭對沖者利用信貸違約掉期之類工具,以保障其結構投資組合,迫使單名信貸違約掉期(single name CDS)息差擴闊,以致吸引各種信貸投資者寧願出售保障性產品,而非持有現金債券。一般市場觀察家易受接近7%的高息所吸引,在遽下結論之前,實應自我提醒高孳息債券(及其衍生產品)屬債股混合式證券,平均回報遠不足以抵銷其中所涉風險。相對價值不應與實質價值混為一談。
一般投資者視為最保守的投資產品(即市政債券及投資級別債券),在近期跌市中亦難倖免。舉例來說,iShares標普全國豁免替代性最低稅市政債券(S&P National AMT-Free Muni Bond ETF〔MUB〕) 5月1日遭拋售,由111.6美元一度低見100.28美元,然後才於月底回升至於105.04美元,跌幅達5.88%。iShares iBoxx投資級別企業債券(Investment Grade Corporate Bond ETF〔LQD〕)則在今年6月跌3.56%(由117.85美元下滑至113.65美元)。雖然跌幅顯著,但此等資產類別近年來錄得回報可觀的往績亦不可忽略。
貝南奇近期所作聲明,無非旨在降低投資者的風險門檻,投資者切忌輕易上釣。這位主席續推一切現行措施,亦只會將投資者推向包括系統性風險在內的險境之中;此舉實無異於為市勢逆轉鋪路。正如我上月為文(「穩定煙幕」[Delusions of Stability])指出,靠聯儲局托市措施支撐大市絕不健康。當貝南奇表示聯儲局預期美國經濟增長將於2014年錄得3%至3.5%水平,我則認為估計未免過高,增長應只得2.75%至3%而已。
我認為金價大跌可歸咎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首先,面對金價下跌,持有大量黃金的槓桿化投機者惟有被迫離場。其次,基於美國消費物價通脹水平偏低,視黃金為通脹對沖工具的投資者於是紛紛棄船。第三,視黃金為對沖無錨紙幣本位制(fiat paper standard)遲早告終風險的投資者,誤以為各國央行勢將一改其固有政策。基於此等因素,金價終於重返2010年水平。